我和齊益壽老師認識最晚,是在大四時選修了齊老師的《陶謝詩》。
跟老師逐漸熟悉,是在大四初我為了擬一份研究計劃,請教了老師,那時,我擬定的題目是〈漢魏六朝登覽賦研究〉。事實上,我對賦體並不是很熟,只因為大二時讀了王仲宣的〈登樓賦〉對登覽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才擇定此題。當我請教於齊老師時,老師先要我參考《文選》的分類,這是我第一次與老師討論到《文選》。在擬研究計畫的過程當中,老師很詳細的向我討論到周圍問題,一而再的、不厭其煩的,當我完成計劃時,蒙老師謬讚,給了很高的讚賞。稍後,又呈與黃啟方老師,老師看了,也給了肯定,並認為「學生寫作研究計劃,最易流於空泛,這篇算是言之有物了。」
等到我如願考上了國文所,我第一個感謝的當然是齊老師的,放榜的第一天,就興奮的衝到老師研究室,不停的向老師道謝。幾天後,約略是期末考最後兩天,跟齊老師討論到《文選》版本的問題,他推薦了我華正書局所印行的,我說:「這一本書我看過,是胡克家刻本的,印刷也很清晰,但價格略高,如果要買,可能在一陣子吧!」到了期末考最後一科,恰是《陶謝詩》,在我交卷時,只見齊老師手提著一個袋子,笑笑的招我過去,說:「來!這個給你。我路過買的。」我翻開一看,竟然是昨天才說的《文選》,外加一本駱鴻凱《文選學》。
當下感動的真的不知如何言說。事前,曾向齊老師說過,未來的路子應是經學,然而老師卻不計較,買了這兩本送我。我又想了想,老師不可能是路過買的,因為老師家住基隆路附近,而華正書局是在羅斯福路近和平東路,如果從老師到世新的路途,是不會經過的。也許在老師的心裡,兩本書不算什麼,如果由老師手中送給學生,或許可以鼓勵學生在學術上的努力。
這一件事情,在旁觀人看來不算什麼,但對我而言,我看到了老師對學生的關愛,也給了我很大的鼓勵。我不曉得如何表達感激之情,也許,如果我在研究上有一點小成,那麼,應該就是對老師的最好報答吧!
後記:大四下學期,舍我文學獎徵搞,我撰寫了一篇〈舍我樓記〉,是用賦體的「骨架」撐起宏大壯偉的氣勢。由於稿件都不能署名,在評定成績之後,齊老師問我〈舍我樓記〉是否為我所作,我很驚訝,而齊老師則笑笑的說:「從文章的結構跟氣勢、行文,我猜是你寫的,不錯!能將所學的應用出來,很好!很好!」蒙齊老師與台大中文系李錫鎮教授不棄,均評以最高。從這件事看來,又發現老師對學生的關懷,不是短時間的,而是經年累月的。
洪老師曾稱讚齊老師說:「如果沒有看過古代君子的,沒關係,我們齊老師就是!」從老師溫文儒雅的談吐與豐厚的學養,實在是當之無愧!我想,凡是跟齊老師接觸過的人,應該都會贊同吧!
来源:PChome新闻台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