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國回首 1975年河南水災:滔天人...

1975年河南水災:滔天人禍令十多萬人葬身魚腹〈圖〉

【新三才綜合】1975年河南水災,八億立方米的大洪水,以雷霆萬鈞之勢洶湧而出,在黑夜中咆哮 嘶叫,吞噬村莊、橋樑、工廠。 骨牌效應下,造成下游十餘座水庫同時崩潰。與此同時,另一座大型水庫石漫灘水庫,竹溝、田崗兩座中型水庫,58座小型水庫在短短數小時內相繼垮壩潰決。滔天洪水淹沒了有30個縣市、1780萬畝農田被淹,1015萬人受災,六百八十萬間房屋倒塌,一百公里的京廣鐵路被毀,鐵軌變成麻花狀,其威力絕不下於南亞大海嘯。世界歷史上最慘絕人寰的人為災難。

此次災情一直諱莫如深,直到一九九九年由前水利部長錢正英作序的《中國大洪水》,才披露部份災情:死亡人數為二萬九千人,但這個數字似乎並不準確。全國政協委員和政協常委喬培新、孫越崎、林華、千家駒、王興讓、雷天覺、徐馳和陸欽侃揭露,死亡人數達23萬人。關於1975年河南水庫垮壩死亡人數,至少還有以下幾種代表性說法:

孟昭華和彭傳榮編的中國災荒史中載錄,板橋水庫和石漫灘水庫垮壩失事,約有10萬人當即被洪水卷走;板橋水庫重新修建碑文中刻有,卷走數以萬計人民的生命財產;上海辭書出版社的水利詞典記載:板橋水庫和石漫灘水庫垮壩,死亡2.6萬人。在由水利部組織和委託編寫的中國水災史一書中,有一章節是關於1975年淮河洪水的,書中寫道:1975年水庫潰壩事件的死亡人數為2.6萬人。但是同在這本書的前言中(執筆者:南京水文研究所駱承政)寫道:1975年水庫潰壩事件的死
亡人數為85600人……

2005年5月28日,美國《Discovery》欄目播放一期名為《世界歷史上人為技術錯誤造成的災害TOP 10》的專題節目。它們包括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事件、印度化工廠泄毒事件等。而TOP.1,世界歷史上最慘絕人寰的人為災難,居然就是中國河南省駐馬店板橋水庫潰堤。

據《Discovery》節目報導,9縣1鎮東西150公里、南北75公里範圍內一片汪洋。現場打撈起屍體10多萬具,他們是垮壩當晚熟睡中的直接受難者,也包括幾天後爆破洩洪、分洪的受難者;後期因缺糧、感染、瘟疫又致14萬人死亡。24萬餘的死亡人數直逼次年發生的唐山大地震。

水庫由來

為什麼要修建板橋等水庫?目的只有一個——治淮,而且是毛澤東御筆親批。

1949年夏,淮河流域發生水災,河堤多處決口,受災面積2500萬畝;1950年夏,淮河流域再次發生百年不遇的嚴重水災,27個縣受災,受災人口990萬,受災面積31000萬畝,被沖毀和破壞的房屋達80余萬間,死亡人數489人。

1950年中央治淮委員會成立,1951年毛澤東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之後,淮河流域上的一大批水庫工程開始興建,其中大部份工程在1956年和1957年又經擴建和加固,板橋水庫和石漫灘水庫就是這個年代的產物。

至五十年代末,在淮河上游建造了佛子嶺、梅山、磨子潭、響洪甸、南灣、薄山、白沙、板橋和石漫灘共九座大型水庫和無數的中小型水庫,其目的就是蓄水,當時把這個水利策略叫作“滿天星”和“葡萄串”。至此,治理淮河的水庫技術措施已經是全部實施了,再找不到適合建水庫的壩址了。當時人們遺憾的只是在淮河流域上找不到一個象三峽水庫一樣的,能稱雄世界的工程,一個能把淮河洪水卡住的工程,一個能一勞永逸的工程。

颱風強降雨,水庫崩堤

1975年7月31日,3號颱風在太平洋上空形成。8月7日,颱風進入駐馬店地區。

在颱風尚未到達時,駐馬店地區就已經普降暴雨。8月4日至8日,暴雨中心最大過程雨量達1631毫米,8月5日至7日3天的最大降雨量為1605毫米,相當於駐馬店地區年平均雨量的1.8倍。4日至8日,超過400毫米的降雨面積達 19410平方公里,大於1000毫米的降水區集中在京廣鐵路以西板橋水庫、石漫灘水庫到方城一帶。

8月5日晨,板橋水庫水位開始上漲。17時,水庫上游猛降暴雨,板橋水庫管理局院內積水已逾1米,庫區內電話中斷。管理局與水庫上游龍王廟、桃花店等雨量站全部失去聯繫。

 “垮壩危險!” 8月7日19時30分和8日零時20分,水庫管理局用當地駐軍的軍用通訊設備兩次向上級部門發出特特急電,請求用飛機炸掉副溢洪道,確保大壩安全。可是,這兩封急電均如泥牛入海,沒有半點回應。40分鐘後,高漲的洪水漫壩而過。水庫管理局第三次向上級部門發出特特告急電,並緊急開啟尚能移動的五扇閘門,但此時水庫已經開始決口。

8日淩晨,洪水像脫韁的野馬,沖出板橋水庫的決口,以每秒6米的速度鋪天蓋地向下游沖去。據記載,潰決時最大出庫瞬間流量為7.81萬立方米每秒,在6小時內向下游傾泄7.01億立方米洪水。至遂平縣境內時,水面寬10公里,水頭高3—7米。昔日人歡馬叫的遂平縣城,頃刻之間一片汪洋。沉睡在夢鄉中的人們,在渾然不覺中變成沉溺水底的冤魂。

潰壩洪水進入河道後,在大壩至京廣鐵路直線距離45公里之間形成一股水頭高達5—9米、水流寬為12—15公里的洪流。 石漫灘水庫5日20時水位開始上漲,至8日0時30分漲至最高水位111.40米、防浪牆頂過水深0.4米時,大壩漫決。入庫洪水總量2.24億立方米,在5個半小時內全部泄完,最大垮壩流量3萬立方米每秒,下游田崗水庫隨之漫決。沙河、洪河下游泥河窪、老王坡兩座滯洪區,最大蓄洪量為8.86億立方米,此時超蓄4.50億立方米,蓄洪堤多處漫溢決口,失去控制作用。

駐馬店地區的主要河流全部潰堤漫溢。全區東西300公里,南北150公里,60億立方米洪水瘋狂漫流,汪洋一片。因老王坡滯洪區幹河河堤在8月8日漫決,約有10億立方米洪水串入汾泉河流域。9日晚,洪水進入安徽阜陽地區境內,泉河多處潰堤,臨泉縣城被淹。

在1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近60億立方米的洪水肆意橫流。劫後餘生的人回憶,板橋水庫高24.5米的大壩潰決時,出庫洪峰聲如山崩地裂,形如倒海翻江。所到之處,建築、樹木一瞬間消失了蹤影。幹流水面上,人頭攢動,拼命掙扎、呼救。遇難人的屍體和豬、羊、牛、馬、雞、鴨等動物屍體,順水漂流。石滾碾盤被沖下溝河,鏈軌拖拉機、重型機械車床等隨水翻滾。遂平火車站50噸的火車車廂被沖走5公里,鐵軌被扭成麻花形……洪水過後,只留下一片灰濛濛的大地。河溝裏、淤泥裏,人畜屍體,橫七豎八,慘不忍睹。板橋水庫東4公里的大路陳村村民後來形容:“遠看白茫茫,近看空蕩蕩,進村沒有路,只剩一棵樹。”

 

灾后反思 

据了解,板桥水库管理局的三次特特急电均未能传到上级部门领导手中。决口后,8日4时,水库当地驻军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将步话机天线移上房顶,又将垮坝情况通知驻马店军分区转报地委。同时,水库驻军用信号弹向下游群众报告险情并紧急转移,但由于没有事先约定而未能如愿。

大面积水库的建立,在遇到小型洪水时还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由于淮河流域的地势问题等原因,水库蓄水量不够,禁不起大的洪水的冲击的危险,在60年代末就已经凸现出来。对此,中央始终没有一个有效的防范措施。

此次灾难,如果在得知飓风警报的时候就有所防范,能够提前做好预备案,就可以避免后来的联系中断,致使无法及时炸掉副坝、无法通知下有群众及时转移。如果少一点“人定胜天”的自大,多一些对生命的慎重和悲悯,就会减少许多的疏忽,就会保全许多的生命。也许有人把它仅仅当作了自然灾害,就像四川的汶川地震一样。美国人把它视为人为的灾难,的确,没有满天星的水库,再有连年的水患,也不会一下子消失23万人。这个教训是不应该被遗忘和湮没的。

在后来至今的淮河治理规划和成就报告中,1975年的水灾惨痛从来没有见诸于文字。人们所看到和听到的淮河,都是像钱敏(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所概括的那样:“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55年的治淮,在我国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沿淮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奋斗,万众一心,兴水利、除水患,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治淮凯歌。流域内建成各类水库5700多座,其中大中型水库195座,……建设大型灌区81处,全流域有效灌溉面积8900千公顷。……昔日的水害已逐渐转变为水利……”

留下一个答复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