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季陶1902年进成都留日预备学校,受业师徐炯影响,倾向反满。1905年赴日本,入师范学校,1907年入东京日本大学法科。1909年回国,在江苏地方自治研究所任主任教官。次年到上海,任《天锋报》主编,因鼓吹反清革命被追捕,亡命日本,后转赴南洋槟榔屿(今属马来西亚),任《光华报》编辑,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回到上海,曾历任孙中山的机要秘书、广州军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国民党南京政府考试院院长,又曾任《星期评论》主笔、《建设》杂志编委,创办中央通讯社,1949年2月在广州自杀。
戴季陶是国民党的主要理论家,在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曾连续发表了《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1945年版易名为《三民主义之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系统提出了"戴季陶主义",成为国民党官方学说的主要理论依据。
戴季陶认为,三民主义就是"民生哲学","民生为宇宙大德之表现。仁爱即民生哲学之基础";断言孙中山的思想"完全是中国的正统思想,就是继承尧舜以至孔孟而中绝的仁义道德的思想"。认为孔子"把古代文化,用科学的方法从理论上整理起来,成为一种学术的文化",孔子"组织了一个民生的哲学",这个哲学可以从两部分来看,"一部是《中庸》,是他的原理论。一部是《大学》,是他的方法论",孔子思想也可称作"社会连带责任主义"。进而提出,孙中山"实在是孔子之后中国道德文化上继往开来的大圣"。
戴季陶从与孙中山"互助论"相矛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生存竞争"论出发,认为人类生存的欲望"都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同时也具有统一性和支配性"(《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以此反对唯物史观、社会革命论的阶级斗争学说。
戴季陶的论著除上面所提之外,还有《青年之路》、《学礼录》、《东方民族与东方文化》、《中国文化在世界之地位及其价值》等,后人编有《戴季陶先生文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