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才首发】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这些是千百年来诗文给予我们的印象或亲游之后的感慨。浩瀚的文化词库中总能找到与这些名山相吻合的形容词语。然而当身临其境来到华山之后,仰望着那高耸入云的高山,一时间我难于用语言形容那美丽的景色。那应是第一次感到文字的苍白无力。仰望那挺拔伟岸、壮美超群的重峦叠嶂,真是让人激动不已。由下而上那一座座雄奇险峻的山峰,就像一把把利剑直插云霄,牵着朦胧的烟雾在山颠弥漫。山颠之上的建筑忽隐忽现,如“雾中仙阁”!我想无论是谁,当他面对华山如此之景时。都会情不自禁陶醉于此,深深地感叹:华山之美险奇雄,关中屏障西岳峰。那大大小小的花岗岩山峰难得见几丝绿,奇峰怪岭还有那道道齐刷刷的被水侵蚀的痕迹,仿佛在向游人述说着那亿万年前的沧桑演变的历史。。。。。。。。。。。。“自古华山一条路,奇险天下第一山”的美称。
走在上山的道路上感受到那难得寂静与山泉的鸣声,偶尔飞过的山鸟和山风掠过的声响只使这静更加的幽遂。
华山到处都是悬崖绝壁。从玉泉院开始,沿着蜿蜒曲折的登山之路,经鱼石、五里关、石门、毛女洞等等。山道越行越难,越登越险,华山险峻的气势已慢慢显露。当来到回心石前面对刀劈斧削的峭壁和脚下深不见底的山谷时,唯有克服了畏怯心理,才能继续举步攀登。回心石,顾名思义,此石是在昭示游人,至此可畏险返途。但每个到此的游人,除了在此稍事休整以外,并不见有谁至此回心转意,返途而归的。自古以来,只要是抱定了一个目标和信心的人,有几个能够面对险境,知难而返的呢?人类也许是拥有这样的恒心和决心,才能一步步地从远古走到现代,继而走向未来。也正如人生面对艰难的时候,在面对生死之时,唯有迎上去拼个你死我活,也许还有一条活路,如果退缩那么就只有死亡面对着你。
回心石上另刻着苍劲的隶书大字“心平路平”。虽只有简短的四个字,却给人无限的启迪。华山是道家鼻祖老子李耳在此讲经布道的圣地,能以此四字感悟天下者,唯有华山了。天下事存乎一心,心大则事小,心小则事大。生活中,有许多俗言俚语,例如“心有多宽,路有多宽”等等诸如此类,皆与此四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记得有这样一则写公交车上拥挤情况的公益广告词:“心宽了,就不那么挤了。”世界上最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而“心平路平”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就像是一个老中医,切准了时人的脉搏。心平路平。心平气和了,我们脚下的这条艰难曲折的生活道路也就变成一条充满阳光的坦途了。
过了回心石,再往前行,便是华山第一险境“千尺幢”。千尺幢被称为太华咽喉,坡度极为陡峭,石阶宽仅容二人上下穿行。登到中腰,向上仰视如一线天开,向下俯瞰如临深井。攀上千尺幢,钻出被称为“天井”的洞口,是一块儿不大的平台。我与那里开小店的老板自然的攀谈起来,而此时我的左腿也抽筋了。。。。。。我坐在地上痛苦的表情让同行的朋友无奈的微微一笑。后来,店老板告诉我们,走山路不易太快,要像骑骆驼撵兔子那样,耐着性子慢慢地走。老汉还告诉我们,转过这个山弯,就离北峰不远了。攀过前面的百尺峡,就是老君犁沟,再过去就是北峰。这段山道虽然崎岖,但也不是太险。
说到老君犁沟,店老板还津津乐道地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太上老君的神话故事。店老板说,华山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往上爬。”这句民谣,来自一个民间传说。相传有一年,这一带天气大旱,庄稼都被旱死了。一些交不起租子的佃户们,被强迫抓上华山,在北峰下边那段石坡上修路。佃户和长工们来到北峰下,抬头一看,光溜溜的石坡,像刀削斧劈一样,连脚都站不住,咋修哩?可是,财主哪里肯罢休,佃户和长工们只能愁眉苦脸地开呀,凿呀,日夜不停地干着。因为坡太陡,石太硬,人们有的碰伤了手,有的闪断了腰,这个跌得半死,那个丧命崖下。天长日久,怨气凝聚得像雾团一样,直冲云霄。
一天,太上老君骑着青牛,正好路过华山,被那股怨气挡住了去路。神通广大的太上老君看到开路的人们这样苦楚,便将手中的如意柄一吹,变成一张铁犁,然后,再向空中一吹,霎时,云卷雷鸣,山摇地动。那些开路的人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个个惊慌失措地急忙躲藏起来。这个时候,老君便驾好青牛,一手扶犁,一手执鞭,吆喝着青牛,顺着石坡犁开了。一直犁到北峰后的石崖前,才把犁卸下,挂在石崖上。过了一会儿,云开雾散,躲藏起来的人们出来一看,一条新开的“犁沟”出现在眼前。大家一个个都欣喜若狂地趴在地上,不停地朝天磕头,感谢搭救他们的神仙。
后来,人们慢慢地知道帮助他们开出这条山路的就是太上老君,于是就在聚仙台上开了一个石洞,把老君供奉起来,逢年过节,来到洞内祭祀老君。从那时起,石坡上的犁沟就叫作 “老君犁沟”了。蜿蜒奇险的华山道上,处处点缀着脍炙人口、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如巨灵神、宝莲灯、吹箫引凤、博台赌山等。这些千古佳颂的神话,给本已雄奇而高险的华山涂上了一层神秘而传奇的色彩。店老板的故事,让我们的身心从攀登的疲惫中有所解脱。我的左腿抽筋的情况也好转。
告别店老板,我们穿过百尺峡,沿着老君犁沟一路攀援而上,来到北峰的时候。其他诸峰的风光更是无限,攀登的道路也更具有挑战,当夜幕笼罩的华山之后,我们又踏上了征服华山的历程,而前往华山之巅的又一个挑战就是著名的苍龙岭,也正是苍龙岭,留下了“韩退之投书处”的胜迹。相传唐朝著名诗人韩愈登华山览胜,游罢三峰下至苍龙岭时见苍龙岭道路如履薄刃,两边绝壑千尺,不由得两腿发软,寸步难移,坐在岭上大哭,给家里人写信诀别并投书求救。华阴县令闻讯便派人把韩愈抬下山。而后,山西有个叫赵文备的人,百岁时游华山,闻韩愈投书故事,放声大笑,并在崖壁题刻“苍龙岭韩退之大哭辞家,赵文备百岁笑韩处”。清代著名诗人李柏等人登山至此北,观苍龙岭奇险,感慨万端,知韩愈投书和赵老笑韩趣事留诗抒怀说:“华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一哭一笑传二妙。李柏不哭亦不笑,独立岭上但长啸。”
除了登山观景与险峻断崖峭壁心里压力外,终于在晚上21左右到海拔1800多米的金锁关,金锁关北接五云峰,南控华山主峰,东西两侧壑深千丈,关前仅有一米宽的台阶石径。环周古松苍翠,奇石林立,常有祥云环绕,风光非常迤丽。站关前,北可观锦鸡守玉函奇石,西能望老虎口景观。关内关外登山路两侧铁索上情侣锁、平安锁,重重叠叠,红绳彩线迎风摇曳,唐代诗人杜甫在《望岳》诗中曾惊赞其之雄险是“箭栝通天有一门”就是指的这里,而这里也有着“过了金锁关,另是一重天的”的民谣。”因为道家认为,华岳为仙乡神府,只有过了通天门,才算进入仙境。所以有“过了金锁关,另是一重天的”的民谣。
夜晚的华山虽然不能再欣赏美景与陡峭的山崖,而此时,仰望着天空又是另外一番美景,满天的星星闪烁着刺眼的光芒。记得这样的夜景只在儿时的记忆中存在过,而今天重新看到,不禁感慨万千。回想起,城市污浊的空气,发黑的天空。。。。。。。。。。。。。人类社会的进步难道要牺牲我们生存的环境吗?盲目的开采与发展要断绝子孙后代的道路吗?自然与人是相辅相成的,当人类的贪婪不断出现的时候,那么自然的报复也将来临,正如华山夜空闪着星光的美景,可以以让我们流连忘返。而当他们消失后,我们将看到的是乌黑的天空。
漫长的黑夜慢慢的过去,泛红的天空开始发出璀璨的光芒,如同一把利剑划破长空,日出的美景映入眼帘,看着缓缓升起的太阳,给了我一股难得的力量。是的,犹如我们工作生活中的难题,只要我们一步步地去攻克,去登攀,最终方能看到山那头的缕缕阳光!那高秀云表的天外之峰,那红色尽染的圣奇灵山,真让人心旷神怡,眉宇大展……极目远眺,那一座座崇山峻岭被我踩在了脚下。也许这时只有宋代寇准的那首诗才能表达我此时的心境。“在天之下,无与山齐。”
虽说这次的华山之旅尽览华山诸峰的美景,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遗憾,最大的遗憾是未能领略西峰日落夕阳的美景,但也给我留下了对华山这座道教圣山无限遐想的空间。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些经历,听别人滔滔不绝地讲述一处风景的时候,你会感到令人神往,可是一旦你到了那里,尽赏了那里的风光后,得到的却只有失望。这也许就是“看景不如听景”的道理。如同我们的生活和人生,一览无余的生活是没有味道的,太尽善尽美的人生是不存在的。曾有一副这样的对联:“一生哪有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一个人的一生中能够给自己或者别人留下一些值得回味的遗憾和遐想,这也许正是一种完美。
(新三才獨家发表 圖文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