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才網訊】
人對於外界景物的認識,可以分成幾個不同的層次。第一個是感知的層次,例如我看到春花開了,我看到秋葉落了,那完全是一種感官的感受。第二個是感動的層次,是可以觸動你的感情。例如陸遊有一首懷念他妻子的詩說:“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棉。此身行作稽山土,獨吊遺蹤一泫然。”這首詩我們讀了會被它感動,但這只是為陸遊本人的愛情悲劇而感動,它不能夠引起我們更多更遠的聯想。第三個是感發的層次,是在感知、感動之後還能夠引發一種聯想,引起一種生生不已的生命。我現在講杜甫的一首詩來說明這第三個層次。杜甫寫過很多首曲江的詩,其中有《曲江二首》寫到曲江江邊春天的景色。我們看《曲江二首》中的第二首: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這裏邊寫到在花叢中穿飛的蝴蝶,寫到在水面上點水的蜻蜓。這不是景色的描寫嗎?杜詩有很多注本,其中有一本是仇兆鼇的《杜詩詳注》。在《杜詩詳注》裏邊就引了宋人葉夢得對“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這兩句的批評,說這兩句雖然描寫很細緻,但“讀之渾然”,“不礙氣格超勝”,說倘若“使晚唐人為之,便涉‘魚躍練川拋玉尺,鶯穿絲柳織金梭’矣”。同樣是景物的描寫,晚唐人的那兩句為什麼就不好?杜甫的這兩句為什麼就好?因為,“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這兩句不僅僅是感官的感知,它結合有杜甫精神上心靈中很多很多的東西在裏邊。而這些東西,不是簡簡單單幾句話就能夠說明白的。杜甫之所以難講,是因為講杜甫有很多東西必須從頭說起。我當年在台大講杜甫,那是一年的課,可以寫一本杜甫的專書。我從杜甫的家世、杜甫的生平一直說下來,大家就對杜甫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從而也就對杜甫的詩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和理解。而現在用這麼短的時間來說杜甫,真是從何說起,應該講的太多了。清人的詩話裏就說過,說讀杜甫詩“十首以下難入”——你至少要讀十首,否則根本不能夠讀進去。而讀李白的詩,是“百首以上易厭”——讀得太多了就發現李白的詩怎麼老是這個樣子啊?所以,你要懂得杜甫詩的好處,沒有別的辦法,你一定要多讀而且要結合他的生平來讀。
杜甫的家世,他自己說從他的遠祖杜預以來一直是“奉儒守官”。也就是說他們家一直尊奉的是儒家傳統,一直是為朝廷服務的。他的遠祖,晉朝時代的杜預,曾經以功業被封為當陽侯,而且杜預著有《左傳集解》,既有事功又有著作。杜甫的曾祖杜依藝、祖父杜審言、父親杜閑,都是奉儒守官之人。而杜甫也在詩中寫過他自己的志意,他說:“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杜陵在長安附近,那裏是杜甫的祖先住過的地方。杜甫在唐玄宗開元23年參加過一次考試,沒有考上,因此他自稱布衣。他的祖上奉儒守官,可是他卻沒有朝廷的功名,是個布衣的一介平民,所以說“老大意轉拙”。——古代的“士”與現代的知識份子在概念上已經不同了。現在的知識份子可以學文也可以學理,還可以學工,學電腦,學種種不同的專業,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職業可供選擇。可是中國古代的知識份子是做什麼的?孔子說,“士當以天下為己任”。古代的士人讀了書只有參加科考出仕做官,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他們唯一的出路。他們從小受的就是這種教育,所以從小就只有這樣的志向。但杜甫說,“許身一何愚”。什麼是“許身”?韋莊寫過一首小詞:“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這是說一個女子出去遊春,看到遊春路上的許多年輕人,她說,這些年輕人中有哪一個是真正風流多才的?如果真的有這樣一個人,我願意許身嫁給他,一生一世就永遠跟隨他了。在古代,一個女子如果不結婚就等於沒有完成她自己,女子是一定要許身的。許身者,就是“將身嫁與一生休”,把一生一世都交托給一個男子。而杜甫也要“許身”,他許身許給誰了?是“竊比稷與契”。竊是私下,杜甫說我私心自比的是要做稷和契。“稷”是後稷,後稷在舜的時候教人民稼穡,使得天下每一個人都可以吃飽。“契”也是舜的大臣,是掌管民治的,他使天下每一個人都能夠安居樂業。杜甫在另外一首詩裏還說過,他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我要使我的國君能夠成為堯舜那樣賢聖的國君;我要使現在這種敗壞的世風轉變,恢復當初的淳良和美好。可是,杜甫參加科舉考試沒有考上。到他40歲的時候,他就非常焦慮。因為《論語》上說過:“後生可畏。”又說:“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年輕人是前途無限的,可是如果你已經活了四五十歲還沒有一點點成就,那就難以有成了。所以,杜甫在他40歲那一年過年的除夕夜就寫了兩句詩說:“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這杜甫詩真是寫得好!人應該三十而立啊,到四十歲就應該有所完成了。杜甫說我“四十明朝過”,就算我再有飛騰的才華,再有飛騰的理想,也是暮景西斜了。杜甫到40歲連一個進士還沒有考上,他的致君堯舜的、竊比稷契的那一份理想,怎麼樣才能夠實現?怎麼樣才能夠完成?
所以杜甫就怎麼樣?說到這裏我先說說孔子,因為杜甫是儒家的嘛!我們上一次講詩歌吟誦,說是在中國古代周朝的時候,列國之間在聘問和朝會時都是要吟詩的。我吟一首詩,你吟一首詩,都是以詩歌相問答。孔子的學生跟孔子談話有的時候也非常妙,雖然不吟詩,但都是用的比喻,用得非常好,也有一種詩的韻味。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貢就去問孔子了,說:“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如果有一塊美玉在這裏,你是把它放在一個盒子裏面藏起來呢?還是等到一個好價錢就把它賣出去?這子貢他要問孔子什麼?他要問的其實是:老師你要不要出去做官啊?如果有人找你出去做官你做不做呢?你想,這些話都不好直接說出來,所以他就用這種詩的語言。孔子這個老師也很妙,他回答說:“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就是說:要買掉啊!要買掉啊!我就是等人出個好價錢去買掉的嘛!那麼,怎麼去賣呢?現在有很多年輕人想要出名,不是就要包裝自己嗎?也就是臺灣所說的,先打出一個知名度來。杜甫當然也有杜甫的辦法。在天寶十載的時候,唐玄宗舉行了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南郊的三次典禮。杜甫就上了《三大禮賦》,其目的當然是要引起皇帝的注意。我們知道,“賦”這個題材是最適於歌功頌德的。杜甫在那三篇賦中對國家歌功頌德一番,皇帝一看當然高興,於是就讓杜甫去“待制集賢院”,並且“命宰相試文章”。這件事,杜甫始終記在心上。後來杜甫一生漂泊流離,老死在路途之中,當他老年流落貧困的時候,還曾經有幾句詩寫到當年的際遇說:“集賢學士如堵牆,觀我落筆中書堂。往時文采動人主,此日饑寒趨路旁。”(《莫相疑行》)他說那時候皇帝親自給我杜甫一次特別的考試,在中書堂有那麼多集賢院的學士都包圍在我的周圍看我寫文章。想當年我的文章辭采是曾經感動了天子的,可是今天我卻不能為世所用,而且饑寒交迫。——杜甫的一生經常處於饑寒交迫之中,像他從秦州到同穀,從同谷到成都的時候,曾經在冬天的冰雪寒風中到山上去挖黃獨的根來充饑:“長鑱長鑱白木柄,我生托子以為命。黃獨無苗山雪盛,短衣數挽不掩脛。此時與子空歸來,男呻女吟四壁靜。”(《同穀七歌》)滿山大雪,穿著連小腿都蓋不上的破舊百結的短衣,在山上挖了一天什麼食物都沒挖到,拿著長鑱回到家裏,對妻子無話可說,只能靜靜地聽孩子們饑餓的呻吟聲。杜甫是經歷過這種生活的。他的一生都記錄在他的詩裏,要瞭解杜詩唯讀一兩首遠遠不夠。我現在只能對杜甫做簡單的介紹,大家回去還是要多看杜甫的詩。
我曾說過,作詩是“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是 “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是外界的景物情事使你感動了所以才要寫詩。外界景物當然時時不同,而人的內心就更是不同了。杜甫的感動就是杜甫的感動,杜甫所寫的詩就是杜甫的詩,和其他人的感動、其他人所寫的詩自然不同。你看杜甫,他一心想要致君堯舜,一心想要竊比稷契。他獻了好幾篇賦,後來好不容易得了一個“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官職,就發生了天寶的變亂。唐玄宗逃到了四川,而長安城就淪陷了。杜甫想要到靈武去追隨當時在靈武即位的玄宗的兒子肅宗,半路上被安史叛軍捉住,把他押回到長安。後來他冒險逃出長安投奔到肅宗所在的鳳翔,途中真是千辛萬苦,九死一生。那情景和心情,他自己在《自京竄至鳳翔喜達行在所》詩中說,“生還今日事,間道暫時人”,“死去憑誰報,歸來始自憐”;在《述懷》詩中說,“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這在當時一定也感動了肅宗,於是就給了他一個“左拾遺”的官職。杜甫原先做的“右衛率府胄曹參軍”,只是管理朝廷衛隊兵器儀仗的一個卑微的小官。而“左拾遺”是諫官,“拾遺”的意思就是:朝廷有了過失,有了忽略的地方,有了做得不完美的地方,你要把那些缺失都拾起來,以便朝廷彌補。也就是說,諫官的職責就在於給皇帝提意見,指出他的疏漏。而在那國家多事之秋和剛剛收復長安之際,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朝廷存在著多少嚴重的問題和多少需要提起注意的事情!那麼,杜甫現在做了諫官,他就想要盡他的責任。杜甫有很多首詩記載了他回到長安任左拾遺這一段時間的情形,有一首詩的題目是《晚出左掖》。“左掖”就是“
杜甫詩在寫實中的象喻性(2)
【新三才網訊】
人對於外界景物的認識,可以分成幾個不同的層次。第一個是感知的層次,例如我看到春花開了,我看到秋葉落了,那完全是一種感官的感受。第二個是感動的層次,是可以觸動你的感情。例如陸遊有一首懷念他妻子的詩說:“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棉。此身行作稽山土,獨吊遺蹤一泫然。”這首詩我們讀了會被它感動,但這只是為陸遊本人的愛情悲劇而感動,它不能夠引起我們更多更遠的聯想。第三個是感發的層次,是在感知、感動之後還能夠引發一種聯想,引起一種生生不已的生命。我現在講杜甫的一首詩來說明這第三個層次。杜甫寫過很多首曲江的詩,其中有《曲江二首》寫到曲江江邊春天的景色。我們看《曲江二首》中的第二首: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這裏邊寫到在花叢中穿飛的蝴蝶,寫到在水面上點水的蜻蜓。這不是景色的描寫嗎?杜詩有很多注本,其中有一本是仇兆鼇的《杜詩詳注》。在《杜詩詳注》裏邊就引了宋人葉夢得對“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這兩句的批評,說這兩句雖然描寫很細緻,但“讀之渾然”,“不礙氣格超勝”,說倘若“使晚唐人為之,便涉‘魚躍練川拋玉尺,鶯穿絲柳織金梭’矣”。同樣是景物的描寫,晚唐人的那兩句為什麼就不好?杜甫的這兩句為什麼就好?因為,“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這兩句不僅僅是感官的感知,它結合有杜甫精神上心靈中很多很多的東西在裏邊。而這些東西,不是簡簡單單幾句話就能夠說明白的。杜甫之所以難講,是因為講杜甫有很多東西必須從頭說起。我當年在台大講杜甫,那是一年的課,可以寫一本杜甫的專書。我從杜甫的家世、杜甫的生平一直說下來,大家就對杜甫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從而也就對杜甫的詩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和理解。而現在用這麼短的時間來說杜甫,真是從何說起,應該講的太多了。清人的詩話裏就說過,說讀杜甫詩“十首以下難入”——你至少要讀十首,否則根本不能夠讀進去。而讀李白的詩,是“百首以上易厭”——讀得太多了就發現李白的詩怎麼老是這個樣子啊?所以,你要懂得杜甫詩的好處,沒有別的辦法,你一定要多讀而且要結合他的生平來讀。
杜甫的家世,他自己說從他的遠祖杜預以來一直是“奉儒守官”。也就是說他們家一直尊奉的是儒家傳統,一直是為朝廷服務的。他的遠祖,晉朝時代的杜預,曾經以功業被封為當陽侯,而且杜預著有《左傳集解》,既有事功又有著作。杜甫的曾祖杜依藝、祖父杜審言、父親杜閑,都是奉儒守官之人。而杜甫也在詩中寫過他自己的志意,他說:“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杜陵在長安附近,那裏是杜甫的祖先住過的地方。杜甫在唐玄宗開元23年參加過一次考試,沒有考上,因此他自稱布衣。他的祖上奉儒守官,可是他卻沒有朝廷的功名,是個布衣的一介平民,所以說“老大意轉拙”。——古代的“士”與現代的知識份子在概念上已經不同了。現在的知識份子可以學文也可以學理,還可以學工,學電腦,學種種不同的專業,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職業可供選擇。可是中國古代的知識份子是做什麼的?孔子說,“士當以天下為己任”。古代的士人讀了書只有參加科考出仕做官,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他們唯一的出路。他們從小受的就是這種教育,所以從小就只有這樣的志向。但杜甫說,“許身一何愚”。什麼是“許身”?韋莊寫過一首小詞:“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這是說一個女子出去遊春,看到遊春路上的許多年輕人,她說,這些年輕人中有哪一個是真正風流多才的?如果真的有這樣一個人,我願意許身嫁給他,一生一世就永遠跟隨他了。在古代,一個女子如果不結婚就等於沒有完成她自己,女子是一定要許身的。許身者,就是“將身嫁與一生休”,把一生一世都交托給一個男子。而杜甫也要“許身”,他許身許給誰了?是“竊比稷與契”。竊是私下,杜甫說我私心自比的是要做稷和契。“稷”是後稷,後稷在舜的時候教人民稼穡,使得天下每一個人都可以吃飽。“契”也是舜的大臣,是掌管民治的,他使天下每一個人都能夠安居樂業。杜甫在另外一首詩裏還說過,他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我要使我的國君能夠成為堯舜那樣賢聖的國君;我要使現在這種敗壞的世風轉變,恢復當初的淳良和美好。可是,杜甫參加科舉考試沒有考上。到他40歲的時候,他就非常焦慮。因為《論語》上說過:“後生可畏。”又說:“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年輕人是前途無限的,可是如果你已經活了四五十歲還沒有一點點成就,那就難以有成了。所以,杜甫在他40歲那一年過年的除夕夜就寫了兩句詩說:“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這杜甫詩真是寫得好!人應該三十而立啊,到四十歲就應該有所完成了。杜甫說我“四十明朝過”,就算我再有飛騰的才華,再有飛騰的理想,也是暮景西斜了。杜甫到40歲連一個進士還沒有考上,他的致君堯舜的、竊比稷契的那一份理想,怎麼樣才能夠實現?怎麼樣才能夠完成?
所以杜甫就怎麼樣?說到這裏我先說說孔子,因為杜甫是儒家的嘛!我們上一次講詩歌吟誦,說是在中國古代周朝的時候,列國之間在聘問和朝會時都是要吟詩的。我吟一首詩,你吟一首詩,都是以詩歌相問答。孔子的學生跟孔子談話有的時候也非常妙,雖然不吟詩,但都是用的比喻,用得非常好,也有一種詩的韻味。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貢就去問孔子了,說:“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如果有一塊美玉在這裏,你是把它放在一個盒子裏面藏起來呢?還是等到一個好價錢就把它賣出去?這子貢他要問孔子什麼?他要問的其實是:老師你要不要出去做官啊?如果有人找你出去做官你做不做呢?你想,這些話都不好直接說出來,所以他就用這種詩的語言。孔子這個老師也很妙,他回答說:“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就是說:要買掉啊!要買掉啊!我就是等人出個好價錢去買掉的嘛!那麼,怎麼去賣呢?現在有很多年輕人想要出名,不是就要包裝自己嗎?也就是臺灣所說的,先打出一個知名度來。杜甫當然也有杜甫的辦法。在天寶十載的時候,唐玄宗舉行了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南郊的三次典禮。杜甫就上了《三大禮賦》,其目的當然是要引起皇帝的注意。我們知道,“賦”這個題材是最適於歌功頌德的。杜甫在那三篇賦中對國家歌功頌德一番,皇帝一看當然高興,於是就讓杜甫去“待制集賢院”,並且“命宰相試文章”。這件事,杜甫始終記在心上。後來杜甫一生漂泊流離,老死在路途之中,當他老年流落貧困的時候,還曾經有幾句詩寫到當年的際遇說:“集賢學士如堵牆,觀我落筆中書堂。往時文采動人主,此日饑寒趨路旁。”(《莫相疑行》)他說那時候皇帝親自給我杜甫一次特別的考試,在中書堂有那麼多集賢院的學士都包圍在我的周圍看我寫文章。想當年我的文章辭采是曾經感動了天子的,可是今天我卻不能為世所用,而且饑寒交迫。——杜甫的一生經常處於饑寒交迫之中,像他從秦州到同穀,從同谷到成都的時候,曾經在冬天的冰雪寒風中到山上去挖黃獨的根來充饑:“長鑱長鑱白木柄,我生托子以為命。黃獨無苗山雪盛,短衣數挽不掩脛。此時與子空歸來,男呻女吟四壁靜。”(《同穀七歌》)滿山大雪,穿著連小腿都蓋不上的破舊百結的短衣,在山上挖了一天什麼食物都沒挖到,拿著長鑱回到家裏,對妻子無話可說,只能靜靜地聽孩子們饑餓的呻吟聲。杜甫是經歷過這種生活的。他的一生都記錄在他的詩裏,要瞭解杜詩唯讀一兩首遠遠不夠。我現在只能對杜甫做簡單的介紹,大家回去還是要多看杜甫的詩。
我曾說過,作詩是“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是 “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是外界的景物情事使你感動了所以才要寫詩。外界景物當然時時不同,而人的內心就更是不同了。杜甫的感動就是杜甫的感動,杜甫所寫的詩就是杜甫的詩,和其他人的感動、其他人所寫的詩自然不同。你看杜甫,他一心想要致君堯舜,一心想要竊比稷契。他獻了好幾篇賦,後來好不容易得了一個“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官職,就發生了天寶的變亂。唐玄宗逃到了四川,而長安城就淪陷了。杜甫想要到靈武去追隨當時在靈武即位的玄宗的兒子肅宗,半路上被安史叛軍捉住,把他押回到長安。後來他冒險逃出長安投奔到肅宗所在的鳳翔,途中真是千辛萬苦,九死一生。那情景和心情,他自己在《自京竄至鳳翔喜達行在所》詩中說,“生還今日事,間道暫時人”,“死去憑誰報,歸來始自憐”;在《述懷》詩中說,“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這在當時一定也感動了肅宗,於是就給了他一個“左拾遺”的官職。杜甫原先做的“右衛率府胄曹參軍”,只是管理朝廷衛隊兵器儀仗的一個卑微的小官。而“左拾遺”是諫官,“拾遺”的意思就是:朝廷有了過失,有了忽略的地方,有了做得不完美的地方,你要把那些缺失都拾起來,以便朝廷彌補。也就是說,諫官的職責就在於給皇帝提意見,指出他的疏漏。而在那國家多事之秋和剛剛收復長安之際,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朝廷存在著多少嚴重的問題和多少需要提起注意的事情!那麼,杜甫現在做了諫官,他就想要盡他的責任。杜甫有很多首詩記載了他回到長安任左拾遺這一段時間的情形,有一首詩的題目是《晚出左掖》。“左掖”就是“左省”,即“門下省”。唐朝的中央政務機構分“中書”、“尚書”、“門下”三省,左拾遺屬門下省。杜甫說他每天下班很晚,是 “避人焚諫草,騎馬欲雞棲”。“諫草”就是諫疏的草稿。寫完了諫疏之後關起門來把草稿燒掉,不讓別人知道,這是表示我指出你的錯誤是希望你能改正,而不是要宣揚你的錯誤。這個與發表不切實際的議論以嘩眾取寵是完全不同的。每天人家都下班了他不下班,人家都走了他還寫諫疏,寫好以後把草稿燒掉,等到他騎著馬下班回家時已經是“欲雞棲”,都到了雞上窩的時候了,就是說天都黑了。而且他不但晚上幹到這麼晚,有的時候還在辦公房值夜班。他在一首題為《春宿左省》的詩中說:“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金鑰”是開大門的鑰匙,“玉珂”是馬上的飾物。他值夜的時候總是不能安心睡覺,總是不斷地聽一聽大門有沒有開門的聲音,聽一聽外面有沒有朝官上朝的車馬聲。為什麼如此?就因為明天早晨他又要給皇帝遞一封諫疏。“封事”,就是密封的奏疏。他只盼著天亮上朝趕快把諫疏遞上去。所以這一夜都睡不安穩,一遍又一遍地問那些值班管銅壺滴漏的人:“現在是什麼時辰了?是不是要開宮門了?是不是該上朝了?”
來源:葉嘉瑩學術網 作者:葉嘉瑩
左省”,即“門下省”。唐朝的中央政務機構分“中書”、“尚書”、“門下”三省,左拾遺屬門下省。杜甫說他每天下班很晚,是 “避人焚諫草,騎馬欲雞棲”。“諫草”就是諫疏的草稿。寫完了諫疏之後關起門來把草稿燒掉,不讓別人知道,這是表示我指出你的錯誤是希望你能改正,而不是要宣揚你的錯誤。這個與發表不切實際的議論以嘩眾取寵是完全不同的。每天人家都下班了他不下班,人家都走了他還寫諫疏,寫好以後把草稿燒掉,等到他騎著馬下班回家時已經是“欲雞棲”,都到了雞上窩的時候了,就是說天都黑了。而且他不但晚上幹到這麼晚,有的時候還在辦公房值夜班。他在一首題為《春宿左省》的詩中說:“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金鑰”是開大門的鑰匙,“玉珂”是馬上的飾物。他值夜的時候總是不能安心睡覺,總是不斷地聽一聽大門有沒有開門的聲音,聽一聽外面有沒有朝官上朝的車馬聲。為什麼如此?就因為明天早晨他又要給皇帝遞一封諫疏。“封事”,就是密封的奏疏。他只盼著天亮上朝趕快把諫疏遞上去。所以這一夜都睡不安穩,一遍又一遍地問那些值班管銅壺滴漏的人:“現在是什麼時辰了?是不是要開宮門了?是不是該上朝了?”
“避人焚諫草,騎馬欲雞棲”。“諫草”就是諫疏的草稿。寫完了諫疏之後關起門來把草稿燒掉,不讓別人知道,這是表示我指出你的錯誤是希望你能改正,而不是要宣揚你的錯誤。這個與發表不切實際的議論以嘩眾取寵是完全不同的。每天人家都下班了他不下班,人家都走了他還寫諫疏,寫好以後把草稿燒掉,等到他騎著馬下班回家時已經是“欲雞棲”,都到了雞上窩的時候了,就是說天都黑了。而且他不但晚上幹到這麼晚,有的時候還在辦公房值夜班。他在一首題為《春宿左省》的詩中說:“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金鑰”是開大門的鑰匙,“玉珂”是馬上的飾物。他值夜的時候總是不能安心睡覺,總是不斷地聽一聽大門有沒有開門的聲音,聽一聽外面有沒有朝官上朝的車馬聲。為什麼如此?就因為明天早晨他又要給皇帝遞一封諫疏。“封事”,就是密封的奏疏。他只盼著天亮上朝趕快把諫疏遞上去。所以這一夜都睡不安穩,一遍又一遍地問那些值班管銅壺滴漏的人:“現在是什麼時辰了?是不是要開宮門了?是不是該上朝了?”
來源:葉嘉瑩學術網 作者:葉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