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史之亂平定之後,唐朝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與以前的繁華相比,可謂滿目瘡痍、破敗蕭條,後來也一度略有恢復。但總的說來,唐代的歷史已經走向一片蒼涼。在這種情況下,一種新的詩意出現了。
在安史之亂以後的唐代文化,一開始被整個悲劇氣氛所裹捲。這個悲劇氣氛表達的最好的是杜甫。後來這個文化很奇怪,就是在一種經受過悲劇以後的這麼一個時代,人們慢慢地就來品嘗悲劇、來思考這個社會大突變的時候,就出現了很重要的詩人和重要作品。譬如《長恨歌》,它就思考那個剛剛過去的一個時代的大變革,我們怎麼來表達它。
我們似乎非常感謝白居易,他把一場政治大災難給予一個藝術座標。這個藝術座標就是把它變成了一個很淒豔的個人的情感分裂,這是我們知道的唐明皇和楊貴妃。他儘管表現的是皇朝的中心人物,但只寫他們的感情的分裂和後面的沒完沒了的思念。這一下大家就感覺到了,就是在我們看起來一場災難性的變動,但是在文化當中很可能變成一個傑出的成果。而且白居易也就成為唐代很重要的詩人了。
人們都忘不了白居易的原因,是他的好多句子已經成為中國的一種文化的常用詞彙。這一點很重要,就是他被歷史吸納了。我們在看好多作家和好多詩人的社會影響的時候,這一點非常重要,就是他到底有多少的句子成為歷史的通用詞彙、通用語言。
白居易16歲的時候一到長安就寫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知道中國文化的人都知道這兩句話。他的名字也就改了。因為長安很難居住,後來有個老詩人叫顧況的看了這首詩後說:你住下還是容易的,有這樣的詩才住下還是很容易的。所以他名字也就改了。
《長恨歌》裡邊,我們都知道前面有好多戰爭和原來宮廷豪華生活的對照,有好多句子寫得很美。但更好的應該是最後寫楊貴妃和唐明皇之間的感情,唐明皇一直在思念她,這我們都知道,就是在天怎麼樣、在地怎麼樣、此恨綿綿等等等等。這完全成為中國的常用的話語了。
白居易同歲的一個詩人叫劉禹錫,他也有很多很多重要的詩句被我們記住。似乎中國懷古詩寫的最好的是他,就憑兩首他寫南京的《石頭城》、《烏衣巷》,這就了不得。“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就是他在懷古。繁華的南京城,在一切都過去了,過去了之後,他就斷言它是空城了。當文化和繁華過去了以後,儘管尋常百姓在,但是它是空城了。不過他不是指自己的眼光。他又講到潮水在晚上拍打著城牆,也只能寂寞的回去,連潮水都覺得這個城市已經無聊了。這就是劉禹錫。
真正的晚唐詩歌的代表人物是李商隱。為什麼需要提到他呢?李商隱和前面詩人的關係就構成了一種模式,這個模式我們在現在還能看得到。前面的、譬如像李白用自己的眼光對自然天地發生了驚歎,但到李商隱時代沒有驚歎了。杜甫用自己的心來同情社會,到李商隱時代不是用心同情社會,主要關注心、關注自己的心本身了,對社會的東西不太關注了,對自己的內心特別特別的在乎,而且他所有的本事就描寫內心,氣勢缺少了,比較收斂、文字比較精美,特別講究。從外在移到了內在,是詩歌的非常重要的轉化,也是文學模式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