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 歷史裡的詩情(图)

歷史裡的詩情(图)

【新三才网讯】中國人的心目中,「堯」與「舜」可說是政治領袖的典範人物,也是後世最景仰的帝王。「逢堯舜之世」,是中國百姓永遠的嚮往。據《史記》的記載,堯是帝嚳的兒子。

一,民間歌謠「擊壤歌」

《史記》形容堯帝,仁德如天地穹蒼一般無邊無際;智慧如神明一般精妙莫測。接近他的時候,感覺他和煦如麗日;遠遠觀望,則如雲彩一般的燦爛繽紛。他富有四海,卻無驕奢之色;貴為帝王,待人卻親切隨和。在這樣的風氣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親睦和樂,沒有紛爭。他設置百官,要求百官各司其職的為百姓服務。他命大臣依照日月星辰的運行法則,訂定了曆法,分一年為春、夏、秋、冬四季,使百姓依循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生活步調,天下百姓因而安和樂利。
中國詩歌的起源很早,那時並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而是口耳相傳留下來的,也因此更為可貴。在中國文學史上,最古老流傳的詩歌是從「堯」的時代開始的。也就是說,在「堯」的時代,中國已有了「詩歌」。在《古詩源》中,堯時代的〈擊壤歌〉列為第一篇。

「擊壤」是什麼呢?可以說是一種古代民間流行的「原始」遊戲。據後人考證,「壤」是木製的,前寬後窄,有一尺多長。玩的方法很簡單,把一個木壤放在一個定點。玩的人站在三四十步外,用手中拿著的木壤,瞄準了,丟出去打那個放在定點的木壤。這遊戲可以一個人「自得其樂」的玩,也可以很多人一起玩,誰打中了,就算贏了。

當帝堯在位時,因為天下太平無事,這就成了老人家閒暇時候的遊戲。這首「歌」,大概是派到各地探訪民隱,採錄「民間歌謠」的官員,聽到正玩著擊壤的老人所唱的歌,而將它記錄下來的。我們可以想像,老人一邊玩「擊壤」的遊戲,一邊唱: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意思是,「太陽出來,天亮了,我就出去工作。太陽下山,天黑了,我就回家休息。我要喝水,靠自己鑿井;我要吃飯,靠自己耕種。帝王?他的才幹、權力,干我什麼事啊?」

這樣不問世事、唯我獨尊的人生觀,讓人羨慕,忍不住要說的是,說這話的人是因為命好,生在太平的時代,帝王「無為而治」,才能這麼優哉游哉的說這樣「神氣」的話。帝王好,天下太平,百姓的確感覺不到帝王的存在與否有什麼重要,和了不起的意義的。但是帝王不好,橫征暴歛,弄得天下百姓民不聊生的時候,可就感覺深刻了。

二,〈堯戒〉與〈伊耆氏蜡辭〉

除了〈擊壤歌〉,堯的時代還有兩首重要的作品,分別是〈堯戒〉和〈伊耆氏蜡辭〉流傳。

雖然在百姓生活安適富足的情況下,堯還是非常戒慎小心的執行他身為帝王的職責。他以〈堯戒〉警惕自己,「戰戰慄慄,日謹一日。人莫躓於山,而躓於垤。」由此可知,他幾乎是戰戰兢兢的檢視著自己,每一天都小心謹慎的處理政事。他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忽略了最小的細節,因為,人常會在大事上小心,卻忽略了小節,而許多事情,就因為小節上有了差錯,造成難以消弭的失誤。就像人攀登險峻高山的時候,因為知道危險而小心謹慎,反而不容易跌倒;走在平順的道路上,卻可能被一個凸出地面的小蟻穴絆跌倒地呢!

他又命伊耆氏主持冬日的蜡祭。在蜡祭時,他帶領大家把一年的收穫獻給上蒼。為向上蒼祈禱,留下了〈伊耆氏蜡辭〉:

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

用我們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山歸山,水歸水,各安其位;山不要崩塌,發生「土石流」,水不要氾濫成災,不要發生蟲害蝗災,傷害了莊稼,影響收成;野草雜木也都留在山林草澤,不要入侵百姓的農地!這祈禱非常簡單,卻也是人民生活安全和富足的保障。

三,象徵豐收的〈南風詩〉

堯年紀大了,想找一個合宜的人來繼承帝位。他有個兒子名叫丹朱,可是他覺得兒子生性頑劣,又好與人爭訟,不是理想的繼承人,因此,命四方諸侯推荐適當的繼位人選。四方諸侯異口同聲的推荐了舜。堯為了進一步了解舜,把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堯確定舜孝順友愛,倫理道德上無懈可擊後,又命他擔任公職,觀察他治理國家的才能。在這一方面,舜也通過考驗,表現得非常稱職,不但深得民心,還得到諸侯的擁戴。此時,堯才放心,將帝位禪讓給舜。

舜,也像堯一樣,是個仁民愛物的好皇帝。當和煦的南風吹起的時候,他想到的是,天氣暖和了,老百姓的生活可以得到改善,不那麼辛苦了。古代「風調雨順」的定義是,五天吹一陣風,十天下一陣雨。因為這樣的氣候,最適合農作物生長,也最能使百姓生活安適。能「風調雨順」,就可以「國泰民安」,所以這兩句詞往往相提並論。總而言之,農作物只要及時吹風,及時下雨,就可以有豐收的希望,也才能使百姓的生活過得更豐足。於是,舜彈著五弦琴,欣欣然的唱出了這首〈南風詩〉:

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這首歌非常簡單,我們卻能從這些簡單的句子中,了解舜對人民生活是掛念在心的!他希望南風帶來的和煦,解除百姓冬日生活的艱苦。而南風及時來到,象徵著一個豐收的希望。莊稼豐收,百姓就能生活富足,對一個好帝王來說,沒有比這更讓他欣慰的事了。

四,代表喜慶吉兆的〈卿雲歌〉

相傳,大禹治水成功後,舜決定把帝位禪讓給他的時候,天上出現了似煙非煙、似雲非雲、外圍像圓形穀倉的「卿雲」。「卿雲」,所代表的是一種喜慶的吉兆。所以,舜與臣子們看了都非常的高興,唱出了這一首〈卿雲歌〉:

卿雲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他們歌頌著卿雲的燦爛與舒卷,又歡喜著日月交替,放射著光華萬丈,日復一日的照耀著大地,永無止息!也象徵著舜與禹的「世代交替」,就如日月光華一般,日復一日,代復一代的嘉惠著百姓萬民。

古代的詩歌,都非常簡樸,短短的字句,卻充分的傳達了他們喜悅的心聲。在民國初年,還沒有「國歌」的時候,人們也曾經把〈卿雲歌〉譜曲,當作「國歌」來唱。由此可知,希望國家吉慶,一代代如「日月光華」交替,普照大地,是所有百姓共同的願望!

留下一个答复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