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地 江豚最后的庇护所

江豚最后的庇护所

白鳍豚和江豚不同,充满着智慧和灵性。然而在长江里,“长江女神”白鳍豚已是濒危动物,“河神”江豚也已在长江销声匿迹20年。近年来,由于鄱阳湖的保护工作取得了进展,30多只“河神”突然出现,让作为中国候鸟栖息地的鄱阳湖似乎成了这些河豚的庇护所。

长江只剩近千只江豚

3月,鄱阳湖仍然没有摆脱枯水季节的困惑。一群白鹳在沼泽地里漫不经心地游荡,任凭阳光在它们身上笼上耀眼的白光。我们紧盯着湖面,希望看到这些长江里的“神灵”。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长江江豚约有3000只,但近期统计却仅剩1000只左右,这其中就包括在鄱阳湖寻求庇护的300只。

“3月20日,我们看到了近30只江豚,就在渔政船只的旁边。一大群江豚在江中翻跃嬉闹,不时溅起朵朵金色的浪花。”星子县渔政分局丁局长告诉记者。

在鄱阳湖都昌段,有渔民们回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江猪(江豚)多得可以捕。上世纪70年代,还有江豚和船赛跑。它们会跳出水面,蹦来蹦去,非常壮观。

人成为江豚的天敌

近年来,江豚数量的锐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农业部、国家水生物研究所等多部门纷纷组织专家来长江调查。最后一致认为,江豚在水中几乎没有天敌,导致它消减的原因只能是人类。

凶手一:目前长江的生存条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鱼类的迴游受到影响,使长江江豚的食物链遭到了破坏。

凶手二:江上船舶的数量迅速增加,而长江江豚休息时浮在水面上,经常发生被机船螺旋桨打死。

凶手三:长江污染正在加剧,而豚类自古就生活在清洁的水环境之中,这对长江江豚的生存也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凶手四:随意的捕鱼行为也危及江豚。虽然目前长江已经禁渔,但是一些人非法的捕鱼行为却没有停止,而且很多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渔民,他们采用电击、炸药等野蛮方法捕鱼,有时也会将长江江豚炸死。

长江水利委员会去年年底的一份报告表明:长江水质在过去10年中不断恶化,仅在2005年便有大约300亿吨工业废水排入长江,与1998年相比增长了50%。目前,大约27.5%的长江水体已经遭到严重污染,水质低于三类标准。

乱捕乱捞让豚类丧失了食物来源。长江干流曾是豚类最理想的栖息环境,但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扩展,处于淡水水系生物链顶级的豚类被排挤到鄱阳湖泊中勉强度日。

江豚是渔民的气象台

江豚是我国特有、独立的淡水鱼种,作为哺乳动物,江豚用肺呼吸,在大风大雨到来之前,因江面起雾气压变低,它们需要频繁地露出水面“透透气”。以前的渔民将江豚视为“河神”,只要江豚出来朝起风的方向“顶风”出水,俗称“拜风”,就意味着有大风暴要到来,这几天渔民是不宜出门捕鱼的。

乐平市镇桥镇渔业村是当地捕鱼专业村。村里老一辈渔民在鄱阳湖捕鱼时,就是观察江豚。渔民徐若三告诉记者,每当出现江豚“拜风”,他们会组织鄱阳湖中的渔船靠岸,晒网、补网等。

江豚出没在鄱阳湖

国家农业部在1997年至1998年经过连续三年的观测,发现长江流域大约63%的江豚集中在鄱阳湖和长江江西段水域活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调查表明,1996年至2000年间,长江江西段的八里江是长江干流江豚集群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100头左右江豚常年出没;鄱阳湖湖口至老爷庙一带是鄱阳湖江豚种群最为密集的繁殖栖息地,分布有100头至300头江豚。由于小型鱼类资源丰富,江豚适口饵料充裕,环境优越,湖口至老爷庙水域已成为长江江豚摄食和抚幼基地。鄱阳湖的江豚数量占中国江豚总数的四分之一。

江豚出生后第一个月处于“脆弱期”,不具备回声定位能力,对环境的探测、适应能力差,最容易受到侵害。每年3月到6月是江豚繁殖期,鄱阳湖春季禁渔已经持续多年,成为江豚庇护繁殖的理想场所。

渔政人员告诉记者,3月22日傍晚,星子县渔民李护宾收网归来,意外地看到湖面上出现数十只逆流而上的江豚,更为可喜的是,过往船只纷纷为江豚主动让道,惟恐江豚受惊,表现了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自觉意识正在逐步提高。

拯救江豚还有希望

尽管江豚的种群数量每年还在以7.3%的速度下降,但如果能引起足够重视,江豚还有希望。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长王丁博士这样认为。

专家认为,将鄱阳湖作为长江豚类的庇护所进行更严格的监控和保护,制订长江保护法,限制并逐步终止长江渔业活动,规范航运业的发展,取缔或严格控制长江和湖区的采沙活动,可以对江豚进行有效保护。

其次,应该尽快出台流域综合管理措施,从流域层面通盘考虑长江水环境和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问题。从流域的高度对长江资源和环境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执法。重点加强对长江渔业资源的管理,结合长江春季禁渔期制度,在部分江段实行全年禁渔,加强对非法渔业活动的打击力度,从根本上保护长江渔业资源,直至商业捕捞最终退出长江。加强对长江航运的管制,特别是在保护区江段对船只的航行速度进行管制;加强污水排放的监测和管制;对长江干流和两大湖区的挖沙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并立法,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对长江及湖区生态系统的保护。

jiangtun

我省率先建江豚救护中心

长江湖口八里江段位于长江中下游,具有最适合江豚生存的沙洲和江汊,是江豚密集的繁殖栖息地。长江湖口八里江段又与鄱阳湖相通,鱼类资源比较丰富。1989年~1999年,农业部有关部门在长江八里江江段对江豚进行了28次往返观察和8次定点观察,结果表明,近10年间八里江江段江豚种群数量逐年呈明显递减趋势,平均每年以7.3%速率递减。通过对江豚种群在八里江江段的集群、摄食、逃避、交配、抚幼、歇息和玩耍行为的比较与分析,认为长江八里江江段是江豚典型的摄食和抚幼场所,八里江江段为江豚提供了庇护、休息和玩耍的足够活动空间,成为长江干流适宜江豚活动的最佳栖息地之一。

2004年3月18日,江西省江豚救护中心土建工程正式开工。这个由国家农业部批准兴建的国家级江豚救护中心,总投资500多万元,2004年年底全部建成。包括省江豚救护中心的中心实验室、救护池和暂养池将建在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鄱阳湖和长江周边的星子县、湖口县和都昌县分别建设江豚监测救护分站,监测救护范围包括5000多平方公里的鄱阳湖和152公里长的长江江西段水域。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审批,拟将长江江豚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升级为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

“河神”江豚

渊源:2000万年前进化物种

江豚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早在2000多万年前的中新世纪,它们的近亲就在长江中生存繁衍。江豚是我国特有、独立的淡水鱼种,属于哺乳动物,本身就很聪明,而且相比之下,江豚属于进化物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对来说较强。另外,它的大脑和海豚一样发达,其智力水平与陆地上的大猩猩接近,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东汉许慎(公元58年-148年)在所著的《说文解字》中,就有“鱼(即江豚)出九江,有两乳”的记载,因此江豚也有“美人鱼”的雅称。

习性:春季繁殖每胎产1仔

江豚的雌兽每年10月生产,每胎产1仔。雌兽有明显的保护、帮助幼仔的行为,表现为驮带、携带等方式,非常有趣。它一般在春季繁殖,分娩持续时间较长,4月~5月份为产仔盛期,初生仔豚长约70厘米。江豚食性较广,以鱼类为主,也取食非鱼类,如虾类和头足类动物。长江江豚以肺呼吸,鼻孔在脑袋顶端,潜水间隔在20秒至40秒之间。

   转自:江南都市报

留下一个答复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