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地 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啟用

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啟用

南水北調工程,東線、中線先後啟用通水,西線因工程困難,尚未啟用。

【新三才综合报道】中國耗時11年建設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第一期,12月12日正式開閘啟用,通水後每年向北部輸送95億立方公尺水量,相當於六分之一條黃河,將有效緩解北京、天津及河北一帶嚴重缺水的問題,惠及近億人口。

全長1,432公里的南水北調渠道,12日刻意選在14點32分開通水渠。南水北調中線水源來自河南與湖北交界的丹江口水庫(蓄水量達290億立方公尺),從河南南陽市淅川縣北上,直抵北京房山縣。

南水北調工程的構想與爭議

南水北調工程構想最早於1952年10月由毛澤東提出,毛當時視察黃河時說:”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

南水北調工程是大陸為緩解華北和西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國家級戰略工程,希望平衡南澇北旱,促進南北方經濟、社會、人口、資源及環境的多方面協調性發展。

該工程區分為東線、中線及西線;東線工程南起揚州,北至天津;中線工程從漢江丹江口引水,送至北京;西線工程規劃在青藏高原,由長江上游向黃河上游補水。

其中東線一期工程江蘇段於去年5月底通水;中線一期工程於今年12月12日通水;西線工程因技術複雜、耗資巨大,目前仍處於評估階段。

南水北調工程自提出後,就引發廣泛爭論,反對者主要認為南水北調工程耗資巨大,涉及大量移民問題且調水量少,發揮不了經濟效益;調水量過多則枯水期可能使長江水量不足,影響河道航運,也可能引發自然環境的生態危機。

經過數十年反覆論證,於1990年末決定興建,1999年到2001年期間,由於北方持續乾旱,加快了施工進度,2002年正式開工,歷經11年,耗費2100億人民幣,共動遷湖北、河南兩省40多萬居民,一千多家企業關閉,是繼三峽大壩後另一重大工程。

中線主供北京大量民生用水

據媒體報導,南水北調工程總設計師石維新指出,北京目前人均水資源一年100多立方公尺,由於北京長期超抽地下水,所以一般人對缺水無感。

報導指出,北京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水靠抽取地下水,過去數十年中,北京地下水位已經下降了40公尺,目前至少超抽90億立方公尺的地下水。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途經一千多公里,沿途地勢高低起伏,為確保長江水源能夠北送,沿線設置多個超大型加壓站,將水輸送到北京。一期年供水可達95億立方公尺,相當1200多個西湖總水量,中長期則可調水達130億立方公尺。

根據北京市用水規畫,跋涉上千公里的南水,將主要用於北京的生活用水,江水入水廠後經凈化處理,成為符合飲用水標準的自來水,再輸送至全市供水管道。在供水管道內,南水將與本地水源按一比四搭配進入北京千家萬戶。

(新三才記者王濤綜合報導)

(责任编辑:王濤)

留下一个答复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