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评论 毛主席是真能“矛”(图)

毛主席是真能“矛”(图)

毛主席真“矛”!从建国到毛泽东去世,他老人家一共向知识分子刺了五“矛”!

刺向知识分子的第一矛,是1951年5月开始的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批判之前,朱老总、周总理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看了《武训传》,都加以肯定,都一致说好。各地报纸,也是好评如潮。但毛泽东却亲自捉刀,以社论的形式在《人民日报》发表“雄文”:《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毛文说:“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满清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电影《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是对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竟至如此之多,说明了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到了何等程度!”

各位博友,从我引的短短几句毛文,就已窥见刚刚进城三年的毛泽东,与延安时期的毛泽东,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了皇帝和当游击队长就是大不一样!毛的文风是何等的蛮横霸道,又是何等的强词夺理!一副唯我独尊和唯我独醒的嘴脸,暴露无遗!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毛的看法又是何等的远离民心、远离民意、远离党内绝大多数高级干部的认识!如果有人非要说毛泽东伟大,以我看,这正是毛泽东的“伟大”之处!

因为周总理和时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和市长的陈毅元帅的积极和有效的干预(上影厂是陈毅元帅的辖区,这也是孙瑜先生和赵丹先生的幸运),建国后,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的第一场“大批判”,倒是没整什么人。周总理和陈毅元帅一再指示说,是"思想问题不是政治问题",大家不要紧张。

当时,毛泽东的主要意图似乎也不在整人,而意在“整合整顿”全国人民的思想,把全国人民的思想都统一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包括朱老总和周总理这样的党的领袖的思想。我翻造汉代学者董仲舒的一句旧话,这叫:“罢黜万家,独尊毛术”!

这一矛的直接后果是,电影产量的急剧下降,电影界的普遍心理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间接后果就太多了,它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在毛文发表的同时,一个由□□部、文化部和人民日报社三方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已奔赴山东省武训家乡一带,调查搜集材料,准备系统批判《武训传》。调查组以江青为首,主要成员还有钟惦裴先生和袁水拍先生。据钟惦裴先生的公子钟阿城先生回忆,钟惦裴先生就是在这一次调查活动中,因抵制皇后的一些错误作法,得罪了皇后,皇后回去向毛吹枕边风,让毛记住了钟,才导致1957年反右,毛泽东亲自点了钟惦裴先生的名,使钟惦裴先生非常"荣幸"地成为"钦定"的右派!按正常情况,以钟惦裴先生当时的级别和影响,是不上了毛泽东案头的。

巧得很,家父当年正在武训家乡一带当县官,还接待过江青。家父因为刚从北京学习回来,见多识广。知道江青是毛主席的夫人。而且看到调查组的保卫规格很高。中央,公安部有人跟着下来了。山东省,公安厅长来了。地区的公安处长更是跑前跑后。江青到县里跟着大家只吃了一顿饭,第二天,调查组就通知家父,说江青带厨师了,要自己做饭。家父亲自派人买了个大水缸,又买了两条小鲫鱼,放进缸里,防止有人投毒。家父说:"当时江青对下边的干部还是比较客气的,但在座谈会上很严厉"。县里找了不少可能了解武训故事的老人和调查组座谈。

这次调查的结果,就是《人民日报》从1951年7月23日起,连续六天,以整版篇幅刊登的《武训历史调查记》,毛泽东对此文做了多处修改。

刺向知识分子的第二"矛",是1954年那场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本来只是个学术问题,两个青年学生李希凡和蓝翎,想向俞平伯先生谈谈自己对红楼梦研究的看法,这在今天看来是太稀松平常的事了,但让江青和毛泽东一插手,又逮了个收拾知识分子的机会:把学术问题变成思想认识问题,甚至政治问题了!

刺向知识分子的第三"矛",是所谓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这一"矛"比前两"矛"都重,已显出"腾腾杀气"。前两"矛"只批判思想,这一"矛"开始抓人了!全国共逮捕92人、隔离62人、停职反省73人、共触及2100多人,弄得许多人家破人亡!

现在,大家都知道毛泽东不喜欢鲁迅了。但毛泽东却一直在利用鲁迅!鲁迅的文艺思想和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是相悖的。而建国后,作为鲁迅的战友、信徒和学生–胡风先生要"顽固"坚持鲁迅的文艺思想,这就是胡风先生及其持相同观点的人被抓的原因。这是毛泽东一手导演,周扬在前台指挥的典型的、无耻的文字狱!直到今天,有关部门都不敢公开胡风的30万言书!

古人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公安部把胡风抓起来,一关就是十多年,可怜得都找不到"词"来"加罪"胡风!因为真理在胡风及其朋友手中!

刺向知识分子的第四"矛",是"波澜壮阔"的反右运动,把当时近五百万知识分子的十分之一还多:五十五万优秀知识分子打成右派,赶出主流社会,成了政治上的贱民。而且,当时有一个特点:越是名校、越是重点大学、越是研究所和设计院,打成右派的比例越高!干部中打成右派的,多是知识分子出身!因为这些人有自己的头脑,不肓从!

韦君宜先生晚年,在其传世之作–长篇回忆录《思痛录》中说:反右派运动中,我曾对黄秋耘同志说:"如果在一二•九运动的时候,我知道是这样,我不会来的。"韦君宜先生,1934年考上清华大学,1935年投身于一二•九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是非革命才有饭吃的人!她家很有钱,不革命只会生活得更好!当年,她父母要她去美国留学,她坚决不去,而要参加革命。

改革开放后,许多著作等身的美籍华人学者回国讲学,当国内一些学者羡慕他们取得的学术成就时,他们却说,当年成绩一流的同学都投身革命了,而他们顶多是二、三流的学生,如果这些一流的同学去美国,成就会更大!他们哪里知道,这些投身革命的一流同学,许多人在1957年被打成了右派!

写到这,我突然想起故去不久的王光美老人。1946年北平军调处的工作结束后,王光美老人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去美国读博士–这也是她父母的意愿,一是去延安,最终,她选择了去延安。文革中,她老人家被关在秦城监狱十几年,受尽了虐待和折磨,丈夫被迫害致死,自己也差点被杀头。在秦城监狱那十几年,她老人家后悔过1946年的选择吗?

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如果没有知识分子参加,根本成不了气候,更不会成功!李自成的队伍如果没有李岩兄弟的参加,能成那么大气候吗?等他听信牛金星的谗言,说:"李岩非久居人下之人",杀了李岩兄弟,也就是他彻底完蛋的开始!朱元璋如果没有刘基的出谋划策,没有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他能建立大明王朝吗?

最近,我常常想,大革命时期、十年内战时期、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那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放弃学业、放弃自己的前途、放弃优裕的物质生活,投身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究竟是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还是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前苏联名著《日瓦格医生》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中国革命的胜利,知识分子是立了大功的。但革命胜利后,毛泽东却把知识分子视为异类,或打入冷宫或发配苦海。总之,从依靠的中坚力量,变成了政治改造的对象。永无出头之日了!

这第四"矛"刺下去,从此,知识分子噤若寒蝉,再也发不出一点自己的声音了。毛泽东一人专制的现代封建社会也就基本形成了!

刺向知识分子的第五"矛",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一"矛"是刺向所有知识分子和各级领导干部。前者被扣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黑帽,后者被冠以"走资产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蔑称。这两部分人,在毛泽东的眼里,已是"洪洞县里无好人"了,尤其是前一部分。

这五"矛",是一"矛"比一"矛"重,一"矛"比一"矛"狠,一"矛"比一"矛"打击面宽,一"矛"比一"矛"变本加厉。所以说,"毛主席真"矛"!毛泽东是名符其实的知识分子迫害狂!毛泽东晚年,多次宣称自己是马克思加秦始皇。知识分子"结结实实"领教了他作为秦始皇的一面,作为马克思的一面我们至今尚未看到!所以,有治党史的学者说,毛泽东是斯大林加秦始皇!我看这个评价是客观的、准确的!

留下一个答复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