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动态 中國物價隨全球大潮進一步下...

中國物價隨全球大潮進一步下跌(图)

【新三才网讯】全球和國內大宗商品價格的暴跌導致中國11月份的消費者價格指數升幅降至近兩年來的最低水平。從目前趨勢看﹐中國的通貨膨脹率明年早些時候降至負值或接近負值的可能性正越來越大﹐這進一步增加了政府提振國內需求的壓力。

中國11月份的消費者價格指數較上年同期上漲了2.4%﹐既顯著低於10月份4.0%的升幅﹐更顯著低於今年早些時候8.7%的最高水平。批發價格也出現了下降﹐反映出了食品、能源和原材料等價格的全球性回調勢頭。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11月份農產品價格指數較10月份下降了7.2%﹐該行的金屬和礦產品價格指數下降了13%。

算上11月份﹐中國的消費者價格指數漲幅已連續四個月低於上月水平。中國最接近核心消費者價格指數的非食品價格指數11月份較上年同期下降了0.6%﹐創下2007年1月以來的最低水平﹐該指數10月份較上年同期增長了1.6%。

鑒於物價水平在最近幾個月的迅速下降﹐到2009年初﹐由於屆時計算物價按年升幅時將以今年初處於峰值水平的物價為基數﹐因此總體通貨膨脹率有可能出現負值。這種可能性已經引發了人們對通貨緊縮的擔憂。所謂通貨緊縮就是物價出現持續下跌﹐而這種趨勢一旦出現政府是很難扭轉的﹐它將使中國已經不斷走軟的經濟更加雪上加霜。

匯豐(HSBC)的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屈宏斌現在預計﹐中國2009年的平均通貨膨脹率將為-0.2%﹐而他此前曾預計中國明年的平均物價漲幅為2.5%。屈宏斌說﹐這意味著央行將不得不在未來幾個季度內盡最大努力放鬆貨幣政策﹐他預計在2009年年中前中國的利率水平還將再降低兩個百分點。

而在今年年初時﹐像許多國家一樣中國政府也在努力遏制通貨膨脹勢頭﹐當時中國的物價漲幅達到了10年來的最高水平﹐大幅飆升的食品價格對此起了主要推動作用。而最近幾個月物價逐步走低似乎主要也是食品價格漲勢出現逆轉所致﹐而非市場需求出現了萎縮。

世界銀行駐北京代表處的經濟學家高路易(Louis Kuijs)說﹐在他看來﹐如果物價漲幅下降是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所致﹐那總比非常疲軟的就業市場引發通貨緊縮要強些。

經濟學家之所以擔心通貨緊縮﹐是因為通貨緊縮有可能成為一種不斷自我強化的惡性循環﹕如果消費者預計物價還會下降﹐他們就會推遲購買行為以便獲取更低的價格﹐而這反過來又會抑制需求並進一步推低物價。

物價不斷下降並非總是件壞事。1998至2002年期間中國一直在通貨緊縮的邊緣徘徊﹐當時消費者價格指數漲幅要麼為負要麼不足1%﹐不過這並未造成重大的負面影響。食品和能源價格走低使消費者切實得到了實惠。丹麥銀行(Danske Bank)的經濟學家弗萊明•尼爾森(Flemming Nielsen)說﹐通貨膨脹率回落大體而言會對實際收入和需求起到提振作用。

但當前全球需求迅速萎縮的現實環境已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是中國政府為何努力促進經濟增長的原因之一﹐政府為此採取了降息、鼓勵放貸以及大舉投資基礎設施和建築領域等舉措。

食品價格是推動中國物價上漲的核心動力。11月份的食品價格雖然已低於上月﹐但仍較上年同期上漲了5.9%。但那些曾推動通貨膨脹率大幅上揚的產品目前都在降價。豬肉價格比上年同期下降了9.3%﹐蔬菜價格下降了2.1%﹐食用油價格下降了0.1%。

經濟學家們說﹐這顯示政府緩解上述產品國內市場供應短缺的努力正在見效。但房屋租金價格升幅的下降也顯示出房地產市場在不斷走弱﹐而一些製成品也出現了生產能力過剩的苗頭。手機等通訊產品的價格11月份下降了19%。

留下一个答复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