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动态 上海自由贸易区设立1年来令...

上海自由贸易区设立1年来令人失望

 

【新三才综合报道】对于上海自由贸易区《华尔街日报》称「成果寥寥」,BBC中文网认为「突破不多,但教训难得」,《金融时报》则指「乏善可陈」、「人们的失望溢于言表」。

我们驱车前往富特北路,外高桥进口商品直销中心。这里是新的购物天堂,进口国外食品、水果、生鲜、红酒。海鲜区摆放着智利来的帝王蟹、澳洲来的象拔蚌等罕见商品,最重要的是统统免税。

从莫桑比克进口的龙虾1斤只卖人民币75元,比上海市中心高级超市整整便宜三成。

距离自贸区3公里外的进口商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一楼全是Gucci、Prada等国外平行进口的奢侈品,与市区相比先打9折,与香港同步,部分过季商品可再打6折;一款原价新台币8万元的竹节包,最低只要43000元就能入手。

从代办业者的家数多寡,就可看出上海自贸区的热度起伏。上海继瑞企业登记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振锋指出,挂牌前,这里只有不到10家代办业者,挂牌后,暴增到70多家,但现在又只剩下30几家。

虽然中国官方大力宣传自贸区内的新设企业数量成长速度,富兰德林事业群总经理刘芳荣却认为,「自贸区是要钱不要人,它跟传统的工业区招商不一样,人可以不要来,工厂也不用来,只要资金有进来就好。」

自贸区虽以贸易为名,实际上金融与外汇政策才是重点。关键就在于2月底公布的一份22号文。

这份公报中虽然开放了新的人民币外债途径,让设立在自贸区内的企业可摆脱过去外债额度不足,因而无法利用境外便宜资金的窘境,并且可向境外银行或任何企业直接借入人民币外债。

但令人意外的是,开放的力度并没有超越现行法规,额度大小采用以资本额乘上参数计算的新方式,而且从境外借入的人民币外债期限必须超过一年。这个做法一方面达到开放目的,一方面也避开了短期套汇套利的行为,把资金长期滞留在自贸区内。

(新三才记者金主综合报导)
(責任编辑:香香)

留下一个答复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