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 民族衣食文化

民族衣食文化

旗    袍

——————————————————————————–
 
    中国妇女的一种服饰,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被称为旗人,因称此长袍为旗袍。满族先民原居东北长白山和黑龙江一带寒冷地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袍,分为单、夹、皮三种。穿用时习惯用布带束腰,便于骑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旗袍的式样逐渐有所变化,如在领口、衣襟、袖口等处加镶花纹或彩牙儿等,使服装更美。辛亥革命后,汉族妇女也普遍穿旗袍,样式由肥变瘦,紧腰身,长及膝下,直领,衣袖由宽变窄,并有长短袖之分,两侧开衩,显得更加美观大方。

——————————————————————————–
藏    袍

——————————————————————————–
 
    中国藏族的传统服饰。宽领敞口,肥腰广袖,右侧掩襟,缝缀扣襻或襟带,长可及地。用毛皮、氆氇以及各种呢、绒、绸、缎、麻布、棉布等为衣料,制成单、夹、棉、皮长袍。在衣领、袖口、襟衩、下摆等处,镶有细毛皮或花氆氇及诸色绒、布宽边。牧区牧民睡眠时,将皮袍腰带解下系于底襟,再将袍领提至头顶,作为被袋使用。藏袍的款式因地区不同稍有差异,牧区皮袍多不挂袍面;西藏中部农区妇女穿藏袍和东部一些地区居民所穿藏袍有的是无袍袖。

——————————————————————————–
 
蒙  古  袍

——————————————————————————–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以毡、皮、革、帛制作,衣肥大,长拖地。男女式样相似。不断改变,沿用至今,牧区男女均穿用。分夹、棉、皮三种,各以羊裘为里,多用绸、缎、布作面,夏穿布、绸、缎、丝等料。一般用红、黄、紫、深蓝色。袖长窄,下摆不开衩,衣襟及下摆多用绒布镶边,边宽约6至9厘米。穿着时稍向上提,以红、紫色绸缎紧束腰部,两端飘挂腰间。穿此袍骑马放牧,能护膝防寒,夜宿可当被盖,瘦长袖筒可防蚊,束上宽大腰带,还能保持腰肋骨稳定垂直。

——————————————————————————–
擦  尔  瓦

——————————————————————————–
 
    中国四川和云南大小凉山一带彝族男女使用的披衫。这种被衫与原始游牧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擦尔瓦的形式有有流苏的(穗状饰物)的和无流苏两种。各自流行于不同地区。擦尔瓦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线织成,并织有方格纹、斜纹、水波纹及南瓜籽纹等花纹。缝制一件擦尔瓦,需7幅或9幅毛料,上端采用羊毛编成的粗绳缩口,下端有数目众多的长达30厘米的流苏。男女老幼,不论寒暑,终年披用。白天用以御风雨,夜间用作被盖。

——————————————————————————–
统    裙

——————————————————————————–
 
    中国傣族妇女的传统服饰。佤、德昂、景颇族妇女也穿用。统裙出现很早。最早的统裙是以木棉为原料纺织的娑罗布制作的,现在则用各种布料制作。统裙有长短两种,长者自腰腹及脚背,约三尺;短者自腰腹及膝盖,约两尺。通常先将土布织成方幅,然后稍加剪裁,缀联两头,成为桷状,裙上横向织有花纹图案,或染成各种颜色,表现出傣族妇女独特的审美情趣。东南亚的掸人、泰人妇女也穿统裙。

——————————————————————————–
糌    粑

——————————————————————————–
 
    藏族主食。将青稞或豌豆炒熟,舂磨而成。食用时,先将酥油茶或鲜奶、奶茶、青稞酒(用青稞制成的低度酒)等倒入碗内,然后加入糌粑,用手揉拦成团,再配以佐料即可;还可以在糌粑中加入茶水或煮成面糊后食用。与藏族毗邻的一些民族也有食用糌粑的习惯。
 
 
 
 

留下一个答复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