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才首发】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它同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一樣,曾為人類的科學事業作出重要貢獻。大多數人認為風箏起源於中國,而後廣傳於全世界。不過,風箏真正的起源,現在已無法考證。
史料記載,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戰爭的需要,古人就以鳥為形,以木為料,製成可在空中飛行的「木鳶」。《韓非子‧外儲 說左》上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一日而敗」。這是說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研究試制了三年,終於用木板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時間大約是在紀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了。
墨子把製造風箏的技能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墨子‧魯問篇》中載,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成了風箏。此外,魯班還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鴻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直至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鄭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從這段記載可以知道,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另外,相傳在西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瞭風箏,可惜後來失傳。直到西元十三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風箏的軍事用途
最初的風箏常被用為軍事工具,用於三角測量信號、風向以及測查和通訊的手段。
據《誠齋雜記》載:西元前203至202年,楚漢相爭時,韓信準備謀反,「約陳稀從中起,乃作紙鴦放之,以量未央宮遠近,慾穿地人宮中」。意思是,韓信放起一隻風箏,根據線長來估測未央宮的距離,從而確定方位,開鑿地道,並攻進了未央宮。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向(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由來。
據《獨異志》載:梁武帝太清三年(西元549年),候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繫在其中,飛空告急,搬取救兵解圍。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臺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
明代還有種火器,名叫「神火飛鴉」。依「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得目的。它是一種鴉形風箏,內裝炸藥,用四支大「起火」作為動力。當風箏飛到敵方上空時,盤香就點燃導火線,從而引起火藥爆炸,具有一定的破壞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協約國曾在軍艦上把風箏放到海面上空,以標示隱藏在海底的德國潛水艇的確切位置,為空中轟炸機指出襲擊的目標。
二戰期間,美軍曾用特技風箏做活動靶,訓練打靶.。
風箏的科研用途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風箏進行氣象科學研究的國家。明代王逵《蠡海集》一書,就有用風箏測風實驗的記載,並被英國李約瑟寫入專著。1749年,美國哥拉斯葛大學一位名叫亞歷山大‧威爾遜的天文學教授,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空中試驗儀。這個由六隻風箏組成的運載工具,把一些天文儀器吊到三千英尺高空進行科學研究。1893年,英國人勞倫斯‧哈哥瑞夫為美國氣象局設計了一種可以裝在箱中的拆卸式風 箏,利用它把氣象儀器送到高空,以測取風速、溫度、氣壓和高度等數據。當時,美國各地曾設立了十七個這種「風箏氣象站」,一直使用了四十年,最後一個直到 1933年才關閉。可以說,風箏是原始的氣象衛星。
1752年一個風雨交加的夏日,在美國費城郊外的科羅拉多群山上,富蘭克林父子放起了一只用金屬絲和絲綢製成的風箏,進行近代科學史上著名的「風箏實驗」。風箏頭上的那根鐵針,居然把空中的雷電沿著淋濕的風箏線,引到離地不遠的一串鑰匙上,發出了激動人心的火花,證明瞭「閃電就是電」,第一次揭開了雷電的奧秘,為近代電學奠定了基礎。第二年,富蘭克林就發明瞭保護高大建築物的避雷針。
歷史上還有許多人乘風箏飛行的故事。英國的喬治‧格雷爵士在1804年用兩只風箏作機翼,製造了一架五英尺長的滑翔機,進行了空中飛行實驗。十九世紀中葉,俄國海軍軍官莫紮伊斯基設計了一隻大風箏,他把自己捆在風箏上,並將風箏的繩子繫在一輛飛奔著的馬車上,風箏 飛起把他帶到空中飛翔。據說,他在1882年成功地製造了一架飛機。據倫敦科學博物館航空史學家卡爾斯‧吉布斯‧史密斯博士說,賴特兄弟於1899年 首先做了一隻雙身的風箏,用來觀察它在空中的翻滾動作和如何藉助空氣的浮力由下降轉向高升,從而發明瞭襟翼,並於1903年12月17日發明製造了世界上 第一架真正的飛機。在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的大廳裡掛著一隻中國風箏,在它邊上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1901年,無線電的發明者、義大利人馬可尼,試驗從英格蘭向紐約、芬蘭拍發無線電報。不幸天線被風暴刮斷,眼看試驗就要停止。聰明的馬可尼急中生智,把一個風箏放到空中,用來代替天線,終於使首次橫跨大西洋的無線電拍發試驗獲得了成功。
風箏還是生產的工具。早在二千餘年前,中國的祖先就利用風箏「負人載物,超險阻而飛達,越川澤而空遞」,彌補了「輿馬之不能,舟楫之不逮」。美國在建造 著名的克裏夫頓懸橋時,碰到了一個難題:怎樣把又長又重的鋼纜拉過寬闊的河面?後來,有個建築師製成一隻巨型風箏,把鋼纜拉到了對岸,成功地架起了懸橋。 英國科學家約翰‧利克蘭利用風箏把一臺噴撒機和化肥送到農田上空,利用風力開動噴撒機,把化肥準確而均勻地噴灑在農田裡,比飛機施肥還省工省力省能源。南非漁民還有用風箏捕魚的傳統。他們利用大風箏來拖拉漁網,減輕拉網的勞動強度。此外,國外還有人用風箏來驅動車輛,據說時速可達二十英里。
清明節放風箏
民間百姓流傳說,在清明節時,將風箏放得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這樣風箏就可以帶走帶走一年所積之黴氣.。曹雪芹在《紅樓夢》七十回中說:「春日,把風箏放得很高,然後剪斷引線,使其自行隨風飄搖,晦氣和痛苦也隨之而去。」 前人金聖嘆曾經說 :「見人風箏斷,一樂也。」;《濰縣歲時記》也記載道,把春天放風箏稱為「放鬱」,為的是圖個「吉利」。民間一直延續著這個風俗。
有些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託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風箏的健身娛樂功用

到了唐代,由於社會安定、文化經濟的發展。一直被用於軍事上的紙鳶,隨著傳統節日清明的興起,有了新的用途,開始向民間娛樂型轉化。兒童放紙鳶始在民間流行。唐代詩人唐採在《紙鳶賦》中記載:「代有游童,樂事末工。飾素紙以成鳥,像飛鳶之戾空﹔翻兮將度振沙之鷺,杳兮空光漸陸之鴻,抑之則有限,縱之則無窮,動息乎絲綸之際,行藏乎掌揮之中……。」
宋代人們把放風箏做為一種強身健體的活動。宋李石《續博物誌》載:「春日放鳶,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而視,可以泄內熱。」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載:「兒童放之(風箏)空中, 最能清目。」因為放風箏時,牽線跑步,昂首遠視,能增強體質,提高抗病力和預防近視眼。傳說慈禧叫太監跑到天津找「風箏魏」給他紮過一個「壽星老騎仙鶴」風箏玩。現在故宮裡還藏著三隻溥儀玩過的大風箏。
此外,國外還曾興過「乘風箏飛行」的運動,即運動員腳踩滑雪板,佇立水面,雙手高擎一隻風箏,由快艇拖著飛速前進。當風箏產生足夠升力後,運動員就脫離快艇,在空中滑翔,十分英武壯觀。
現在風箏的品種很多,世界各地的人們把它用作娛樂和體育鍛練的用具。中國的「六角板鷂」風箏,上面裝有幾百隻大小不同的"口"、"哨",這些"口"、"哨"發出不同的高低音。還有「龍頭蜈蚣」,腰節一帶有草根的莖作橫擔。這種"龍頭蜈蚣"飛起來可以扭動翻騰,真如神龍飛天一般,可稱一絕。
(新三才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