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 春秋孟姜為何在秦朝哭長城(...

春秋孟姜為何在秦朝哭長城(图)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在中國民間流傳甚廣,近些年又被編進若幹歷史劇,如電視劇《秦始皇》等。這一流傳千古的故事,反映著歷代女子“祈望和平、思戀丈夫”的一種心跡。但歷史上孟姜女(應該是齊國貴族長女的別稱)的原型卻生活在春秋時期,孟姜的丈夫杞梁則是春秋時齊國的大夫。

那麽,春秋時期的孟姜為何穿越時空三百多年,跑到秦朝去大哭長城?

有關此故事的演繹過程,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曾於上世紀二十年代作過專門考據,並撰有洋洋萬言的《孟姜女故事的轉變》,刊發在1924年11月23日的《歌謠周刊》第69號。

孟姜女的原型“杞梁妻”最早記載於《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莒子親鼓之,從而伐之,獲杞梁。莒人行成。齊侯歸,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吊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不焉?若免於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齊侯吊諸其室。

這段記載說的是公元前549年,齊莊公攻打莒國,杞梁、華周擔任先鋒,結果杞梁戰死了。後齊莒言和罷戰,齊莊公率軍載著杞梁屍體回臨淄,在郊外遇見迎接丈夫靈柩的杞梁妻,便向她吊唁。杞梁妻認為若丈夫有罪就不必吊唁,若無罪則不應該在郊外接受吊唁,便回絕了齊莊公的郊外吊唁。於是,齊莊公就親自到杞梁家中吊唁。

大約過了二百年後,孔子的三四傳弟子所作《檀弓》一書中,引用曾子的話說杞梁妻“哭之哀”,開始有了“哭夫”細枝末節。稍後的《孟子》中則引淳於髡的話說“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進而使《左傳》中的史實演義成齊人都學杞梁妻的哭調,成了一時的風氣。至西漢時,文人們便讓杞梁妻由“不受郊吊”變為“悲歌哀哭”。更有西漢人劉向,先是在《說苑》中添加因悲哭而“崩城”(此“城”應是臨淄城)的情節,繼之在《列女傳》中又讓杞梁妻“投淄水”。“哭夫於城,城為之崩。自以無親,赴淄而薨。”(劉向《列女傳》)因而,至西漢時期,杞梁妻的故事已經形成“哭夫、崩城、投水”三大系列,這可能跟西漢時期頻繁的對北方戰事相關聯。

漢至西晉時期,故事進一步演義成杞梁妻哭崩的是位於河南開封的杞城。西晉崔豹的《古今註》說“杞都城感之而頹”。至此,杞梁妻的故事雖然已經遠遠跳出史實範圍,但杞梁夫妻仍是春秋人,齊國的臣民。步入唐代,這一故事便演繹得面目全非。唐代詩僧貫休的《杞梁妻》一詩中,讓杞梁夫妻成為秦朝人,春秋死於戰事的“杞梁”變成秦時死於築城的“範郎”,而杞梁妻“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貫休《杞梁妻》)從此,長城與杞梁夫婦結成不解之緣。

故事的如此演變,緣於盛唐時期的東征西伐,士兵終年鎮守邊境。他們的妻子夜夢中系戀的是“玉門關”、“漁陽”、“馬邑”,反正都在綿延數千裏的長城一帶。長城成為閨中少婦的怨恨所歸,於是便借“杞梁妻哭倒長城”的故事來消除心中的怨氣。杞梁妻的故事實際上成為“曠婦懷征夫”。

明代大修長城,不堪徭役重負的百姓為發泄不瞞,又改杞梁妻為“孟姜女”,改杞梁為“萬喜梁”或範喜梁,添加招親、千裏送寒衣等故事情節,使“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基本定型。

孟姜女並非姓孟,“孟”即排行老大之意,“孟姜女”應該是指“姜家的長女”。而且,在先秦時期,“孟姜”一般稱齊國國君之長女,亦通指世族婦女。也就是說,當時很多齊國公室的貴族婦女,都可稱“孟姜”。

留下一个答复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