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 新年话“对联”(图)

新年话“对联”(图)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过年的应景饰物。

过新年,贴春联,是中国人一个很传统的习俗。每逢黄历新年,千家万户将大红春联贴于门的两边,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表达了人们敬天敬神、祈福纳祥,以及对美好未来寄予的希望。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音调和谐,与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相结合,更显出一种古朴纯真、瑰丽典雅的艺术特质。很多对联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和文化意蕴,予人以教化和启迪。

秦朝时的对联又称“桃符”,就是在桃木板上写“神荼”和“郁垒”二神或画出二神的图像,悬于门上,意在敬神、祈祥,镇邪驱鬼。

秦朝时的对联又称“桃符”。

五代的后蜀主孟昶以工整的格式所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桃符联语,是最早的一副春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用纸张代替了桃木板,对联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

对联是由两个工整的对偶句构成的独立篇章,其基本特征概括起来是: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性相近,句法相似;语义相关,语势相当。

比如:上句是“风吹天边月”,下句就对“雨洗山上松”;上句是“物华天宝”,下句对“人杰地灵”。

联语字数四言至多言不一,以五言、七言律诗及八言文句体为常见,内容涵盖丰富,凡诗词、格言、警句、谚语乃至白话文皆可。对联形式多样,横批是对联的题目,也是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内涵是对联的精髓,好的对联表达的咏物言志、扬善抑恶等,体现出作者的思想、胸襟和品德,感人至深。对联寥寥十几字,却浓缩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一篇好的对联往往使人顿开茅塞,从中领略人生的哲理和真谛,不仅使人明了联面的意思,更能够从联作的故事中受益而明了善恶是非,择善而从。

对联种类繁多,按对联所题的内容、对象、时间、地点等的不同,分山水联、事理联、书斋联、励志修身联、春联等等。

山水联

古典诗词中描写自然风光的对偶佳句数不胜数,如唐代王湾的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唐代王勃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代杜甫写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宋代晏殊写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事理联

唐代魏征是著名的贤相,以“敢谏”著称于世,他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著名联句“宏兹九德,总此十思”,所谓“九德”即九种德行,“十思”即遇事要经过深思熟虑,魏征劝谏太宗要谨慎从事。

古代很多名人志士都以联警世,勉励友人,如清代的戴远山,为其好友到官赴任,写过一副意味深长的赠联:“诗堪入画方为妙,官到能贫乃是清”。

作者赠此联的目的在于对联的内容:“做官要清”,寄予对朋友的鼓励和期望。还有一些劝勉对联如:“持身勿使白璧玷,立志直与青云齐”、“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等。

书斋联

古代文人雅士常以对联来吟咏自己的书斋,用以自勉或互勉,谓之“书斋联”。如宋代陆游将自己书斋取名“书巢”,并题一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此联描绘出他夜以继日、读书不辍的形象。

宋代刘载好学不倦,他自题的书斋联是:“夜眠人静后,早起鸟鸣先”;清代郑夔题书斋联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另一副对联是:“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一副副构思奇巧、风格迥异的书斋联,令人读之品之,颇感意味深长。

励志修身联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尊道崇德、修德修身。励志修身联集古典格言联、警句等,既有思想道德功用,还起到教育警策作用。如:“敏而好学;乐以忘忧”、“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惜时对联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反映出古人惜时如金的精神。

春联以敬天敬神,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新年贴春联一直是中国人过年迎新的头等大事,表达人们祈福之言及渴望祥瑞降临的美好愿望。

古诗春联

如李白写的“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传统春联还有:“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象新”,著名的横批还有“紫气东来”、“春意盎然”等。

(责任编辑:肖凡 )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

留下一个答复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