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才网讯】2004年,一座据说能够解释当年清朝为什么要把首都定在北京的大型石碑,在位于宣武区原北京方便食品厂院内的一间办公室地下被发现。但是,直到今天,对于定都北京之谜还是尚未完全解开。
历朝都有自己的北京优势论。金元明清定都北京都是依据了各自的北京优势说。
金人认定,燕都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中原,若坐堂隍,俯视庭宇,是看中了北京的地理环境。北京在地理位置上的确独特,它为中原北方门户,有人讲它是中国的“龙眼”所在。它面平陆,负重山,南通江淮,北连溯漠,可称得上是“财货骈集,天险地利”,实为汴(开封)、洛(洛阳)、关中(西安、江左()南京一带)皆不及也。
元代在辽金的基础上建立大都,这是蒙古贵族认识到北京位于东西地势的交汇点上,又君临南方,进可以扼控全国(事实也是如此,从北京南进的军事、政治行动基本上都是成功的:蒙古铁骑的南下,燕王朱棣的南下,清兵的南下,袁世凯的南下等等),退可以依托故地漠北,卷起首饰,骑上马,一溜烟就会遁入故地,这是以地利人和的建都原则为依据的。
明代建都北京,在老北京人的传说中是件有神秘色彩的事,徐达在刘伯温的授意下以射箭定都的传说,仿佛说明北京之成为首都是很偶然的。其实,明代迁都北京,有极为充分的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经济、个人情感的原因。它是中国文明从西向东迁移变动的结果。明开国定都南京,赖以推动全国,是符合明代人定都原则的,但蒙古势力返回并峙持于漠北,随时可以卷土重来,如不全力守卫边疆,可能出现北宋第二。北京的地缘位置属交通要冲,占住北京,就挟制了西北到东北、北方到南方的四条关口(这是四条生命线),北京城外有太行山、军都山、燕山,地势高峻,明代人认为“以燕京而视中原,居高负险,有建瓴之势”,“形胜甲天下,层山带河,有金汤之固,诚万古帝王之都”。
历代都城之选址,大都以“相形取胜”等风水原则为重要依据。形胜指山川河流、地理形势及物产优胜等自然环境。北京古城乃元、明、清各朝定都之地。在中国,历朝选址定都,均有风水和易学论证,所谓“自古建都之地,上得天时,下得地势,中得人心,未有过此者也”。
然而,自明、清以来,北京古都的风水形胜及其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就其自然条件而论,北京城内,据明代崇祯八年(1635年)刊印的《帝京景物略》记载:“皇城西,古木深林,春峨峨,夏幽幽,秋冬岑岑柯柯……”俨然一派古木林深、遮天蔽日之景象。当年北京周围松林稠密,道路上只可容一人骑马前行。茂密的山林,也带来丰盛的水源。钓鱼台、玉渊潭、金鱼池等地,常年泉水涓涓,许多地方“泉从地涌,一决而通”。如今北京之形胜,可谓地势犹在,而面貌皆非了。
“相土尝水”也是建筑选址的一个基本原则。民间所流传的“水土不服”,主要是就水土质量而言的。清代注重养生之道的乾隆皇帝认为,水质好的标准是“其味贵甘,其质贵轻”。他曾命令内务府特制一银斗,以较量天下各大名泉的水质。结果发现只有北京的玉泉之水和承德木兰围场附近的伊逊之水水质最轻且味甘。为此,乾隆还特地撰写了《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
明、清北京城风水格局之讲究、文化内涵之丰富,堪称中国历代京城之最。明、清北京城在整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上,运用了易学中极为丰富的文化方位和象数义理,这些内容本身就是风水的理论基础。
1像内城的入水口是北侧西面的积水潭水关和西直门南侧的金水河水关;
2、紫禁城护城河俗称“筒子河”,其入水口在筒子河西北角外沿西侧偏南,系一个双孔暗道;
3、紫禁城之内金水河(在正五行方位中西方属金,来自西方的河水称作“金水河”)的入水口为今神武门西面筒子河内沿的单孔暗道。它们均在西北乾方即“天门”方位。
4、北京内城水系的出水口,均设在东南巽方即“地户”方位(入通惠河)。
按照风水学的理念,水主财,水来之处谓之天门,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之处谓之地户,若不见去处谓之地户闭。天门开,象征财源不断;地户闭,象征财用不竭。
与此相应,在建筑设计上,北京内城城墙的西北角和筒子河西北角的外沿,都缺一角。西北之天门方位缺一角,谓之“天口缺”,象征天门开。入水口和出水口均为暗道,分别象征天门开和地户闭。
当年明代迁都北京时,将元大都的北城墙往南缩回不多不少整五里,而且,为了避开水面广阔的太平湖,不惜将西北方向的城墙缺一角,其道理与筒子河西北角外沿缺一角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与入水口空间方位的安排密切相关。
所谓“水主财”,是指水多之处地面上的资源丰富,民多富裕;反之,则地面上的资源匮乏,民多贫困。以西北之天门、东南之地户分别为入水口和出水口,是因为中国的地势在整体上为西北高、东南低,如此安排,水流较顺。
四、博友提出过的相关理由:
1、北京在清朝入关之前已经作为元,明,两个朝代的都城了。可以说是一个帝王之都,文化底蕴和经济条件都相对发达。
2、北京的地理位置优秀,北望长城,东濒渤海,易守难攻,而且离满清的大本营沈阳位置较近,进可攻,退可守,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天然都城。
3、北京作为当年大明的国都,满清的定都技巧显然是“占都城已诛复国之心”。试想一下,国都都被别人占领了,复国的信心和锐气一定是大不如前了。这是从思想角度分析的。
4、在北京建都的成本相对较低,而如果重新建立新都,则太耗费生产,对于一个刚刚趋于稳定的国家来说是不利于统治的。而且当年清人在中原、江南杀伐太重,如果建都于这些地方显然不得民心。
5、因为北京的地理位置可以控制中国南北两边的经济,而且北京还是南北交通,经济交流的一个中转中心,其次北京靠着渤海,还有利于自身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