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由於主要戰場在歐洲,故又稱為「歐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奧匈屬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俄國和意大利則屬協約國陣營。在戰爭期間,很多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加入了協約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萬左右的人喪生,2,000萬左右的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據估計損失了1700億美元。 戰爭的導火線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爲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幹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作戰)。其中又以西線最慘烈。
開戰原因
1. 民族仇恨
在普法戰爭方面,普魯士為了統一德意志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於是在1870年誘導法國挑起戰端。這場戰爭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並建立德意志帝國。普魯士定下的和約條件苛刻,法蘭克福條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遠因。 在巴爾幹方面,巴爾幹半島向來都被稱為歐洲火藥庫,當時巴爾幹半島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了兩次巴爾幹戰爭,並使得奧匈和俄國的衝突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線。 奧匈和俄國的利益衝突源於巴爾幹半島,在1878年,在柏林會議上,俄國在保加利亞的勢力大大被奪;而奧匈則在赫塞哥維納、波斯尼亞兩地取得保護權,這令俄國大為驚慌,試圖以支持塞爾維亞以對抗奧地利的擴張。此後,奧匈和俄國的衝突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遠因之一。 在爭奪殖民地方面,經濟及工業化發展催促著當時各國政府爭奪殖民地以取得原料供應地及市場。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Bismarck)時代,鑒於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國內商人勢力興起,便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被罷後,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産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實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勢力範圍。這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英國和法國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和俄羅斯的既得利益有所衝突,這亦使得兩大陣營的衝突加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發加大。
2. 同盟對立
普法戰爭後,德國總理奧托·馮·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他本來讓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及俄羅斯帝國結成三帝同盟,可是後來在1878年柏林會議上,俄國因巴爾幹半島問題,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衝突。1879年,德國選擇與奧匈締結了秘密的德奧同盟。此外,意大利在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讓法國在1881年兼併該地。為了爭取支援,意大利跟德國和奧匈結盟,是為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十分不滿。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係,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險條約。可是,俾斯麥在1890年下臺後,新任德皇威廉二世不想維持俾斯麥定下的同盟制度(alliance),任由條約終止,而選擇只與奧國為盟。法國向俄國提供資本,實現其工業化後,在1894年與俄國結下軍事同盟。是為法俄同盟。 英國在1887年鑑於法國在埃及,俄國在巴爾幹日益擴張,威脅英帝國往遠東的貿易航道,故在1887年 2月12日和意大利組成地中海協定,互相保証維持地中海、亞德里亞海及黑海的現狀,而意大利則支持英國在埃及的行動。經德國首相俾斯麥支持下,奧匈及西班牙均加入協定,是為第一次地中海協定,同年十二月,英、奧、意三國商定共同維持近東現狀,對抗俄國對土耳其帝國之影響,是為第二次地中海協定,不過兩次協定沒有明確規定英國承擔具體的軍事義務,故英國並未放棄其光榮孤立政策。直至德國海軍日擴,威脅英國的制海權,英國才著手在歐陸尋求盟友。在1904年,英國終與法國簽訂英法協約,這協定並不是軍事同盟。而僅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定,相比德奧同盟或法俄同盟,其合作無疑是較為鬆散。不過在第一次摩洛哥危機中,此協定充分反映英法堅定的合作夥伴關係。受到法國鼓勵,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其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條約。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有感德國在鄂圖曼帝國的擴張,是以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暗殺而引起的。
3. 軍備競賽
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德國於1900年制訂海軍法,將海軍規模大加擴充,英國為保持海上力量優勢以維持安全,在1905年開始建造無畏艦,並在1907年德國開始建造無畏艦時以二對一海軍政策,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為德方之兩倍以相應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後,更聯同法俄兩國實施三國海軍聯防,即英國在北海、法國在地中海、俄國在波羅的海分別對付德奧兩國海軍;而在陸軍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國常備軍由42萬擴充至87萬,法國則由50萬擴充至80萬,俄羅斯也準備由80萬由增加到230萬,最後雖未達標,唯其陸軍已有140萬,乃全歐之冠,不過其質素甚為低下,無法和德法兩國之陸軍相比;奧匈的軍隊由27萬擴張至80萬,意大利由20萬擴張至35萬,而奧意兩國的陸軍質素皆不及德法,最後美國也相應歐洲局勢緊張將軍隊數由3萬4千人擴張至16萬。
戰爭原因的另外思考
第一次世界大戰原因人為的分析起來可有以上因素,人為的仇恨是個導火線,但其他客觀形成的因素也不容忽視。戰爭導致上千萬人的死亡,也導致後來納粹的興起與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人類似乎永遠無法吸取教訓,可怕的戰爭不斷不斷的在歷史上發生、重演,可是大家想一想,戰爭發生的真正原因為何呢?從佛家的觀點來看,戰爭都不是偶然的,是有神在天上操縱著的,戰爭都是因為人類到了一定時期了,業力很大,自己已經還不清了,生生世世積了很多業都不可能還了,所以就會出現戰爭,人遭受死亡與痛苦就能還業,戰爭是最方便的,歷史就是這樣發展的,乍聽之下很突兀,但是佛家就是這麼認為的。沒有業力就不會有戰爭,歐洲人雖然有著現代高度的文明,但高度的文明不代表其行為就是全然良善,沒有錯誤的,西方叫做罪,東方稱之為業,戰爭只是上天讓人消罪還業的最快手段,積德行善才是避免戰爭最好的方式,罪業小的地方,戰爭天災人禍的發生率較低,人所遭受的痛苦就會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