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 死得最冤的袁崇焕(组图)

死得最冤的袁崇焕(组图)

 

【新三才首发】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几位大将死的特别的冤。如西汉的韩信,汉家天下十之八九都是他打下的,但最后却落了个被缢死的悲惨结局。再如南宋的岳飞,率领岳家军英勇抗金,保卫大宋,最后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死风波亭。但是,死的最冤的还要数明末大将袁崇焕。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广西梧州府藤县籍。明朝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任福建邵武知县。1622年(天启二年),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同年单骑出关考察关外,还京后自请守卫辽东。筑古宁远城今辽宁兴城卫戍。1626年(天启六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攻宁远城,受炮伤而死,袁崇焕升至辽东巡抚,终因不附魏忠贤,被其党所劾去职。熹宗崩,思宗即位,魏忠贤见诛。朝臣纷请召袁崇焕还朝。1628年(崇祯元年)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思宗召见崇焕。崇焕慷慨陈词,计划以五年复辽,并疏陈方略,皇帝大喜,赐崇焕尚方宝剑,在复辽前提下,可以便宜行事。

1629年(崇祯二年)崇焕与内阁辅臣钱龙锡谈到平辽事宜,认为文龙“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主张“先从东江做起”,集中精力对付毛文龙。后崇焕于7月24日借口阅兵设计文龙,当众宣布毛文龙十二大罪状,以尚方宝剑斩文龙于皮岛。1629年(崇祯二年)十月,发生“己巳之变”,皇太极率十万清兵绕境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兵临北京城下,北京戒严。袁崇焕闻讯带兵两日急行三百里,袁崇焕本应将来犯之敌阻挡在蓟州至通州一线,在此展开决战,以确保京城安全。但当他侦察得知敌兵已经越过蓟州向西进发时,只是率兵跟蹑,赶到河西务时,又不顾将领反对,率部前往北京,于次日晚抵达广渠门外,大败清军。袁崇焕如此之举,引起北京城外的戚畹中贵的极度不满,纷纷向朝廷告状:袁崇焕名为入援,却听任敌骑劫掠焚烧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戚畹中贵园亭庄舍被敌骑蹂躏殆尽。

世传皇太极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崇祯皇帝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但是一些学者倾向于相信崇祯皇帝杀袁崇焕,并非是皇太极的反间计得逞。由于袁崇焕是囚禁半年后才被处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时激愤误杀。事实上,擅杀毛文龙一事,就足以使崇祯皇帝决心杀之。文龙旧部大都误认为是皇帝要杀毛文龙,于是把怨恨转移到皇帝身上,大举哗变,造成日后一连串悲剧事件的发生,终于致使前线态势一发不可收拾。

1630年(崇祯三年),袁崇焕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的罪名“磔”死。崇焕伏刑之惨情,令人毛骨悚然,当时北京百姓都相信袁通敌,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石匮书》)。

袁崇焕被冤杀后,弃尸于市,其部下佘姓义士深夜窃走头颅,葬在了北京崇文门的一个菜园子中。并让后代世代在此守墓。

可怜这一代名将,倾尽毕生心血与精力来保卫国家,最后却被扣上投敌的罪名,更可悲的是北京城中的百姓不明真相,对皇帝的说词信以为真,认为是袁崇焕引敌人来到城下,一个个都恨袁崇焕入骨,行刑之日,纷纷出钱买袁崇焕身上割下的肉吃,还边骂袁崇焕这个“叛徒”。袁崇焕死后曾留下“身中清白人谁信,世上功名鬼不知”的悲壮诗句表明自己的冤屈。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帝下令为袁崇焕平反昭雪,《清高宗实录》载:“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案情始末终于真相大白。后人为纪念袁崇焕,先后修建了祠和墓。祠的前廊两端及室内墙壁上嵌有李济深撰《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等石刻,屋檐下是叶恭绰敬题“明代先烈袁督师墓堂”匾额。袁崇焕手书“听雨”石刻嵌于墙上。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写的“有明袁大将军之墓”石碑及石供桌,坟侧小丘为佘义士之墓。

梁启超和康有为先生以及金庸先生曾对袁崇焕的事迹进行过大量的考证,并写了许多关于袁崇焕的文章,从此袁崇焕的冤屈才为世人所知,一大历史疑案才最终为世人所了解。

【转载请注明:新三才网】

留下一个答复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