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营口西海关
(一)嘉庆初年
【新三才网讯】 营口,清代称“没沟营”。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增开牛庄(营口),登州(烟台)等九埠为通商口岸。1861年营口开港,清廷随即在营口设立山海常关,征收国内帆船税赋。1864年,增设山海(洋)关负责海轮的税收。1866年奉锦山海关兵备道衙署在营成立,分巡奉天府、锦州府、山海关等处,兼管金州、岫岩、复州、海城、盖平等州、县、厅所属的官佐刑名,监督营口常、洋两海关及奉天境内30余处税卡,分局以及奉天各府、县、州的中外交涉事宜。而此前山海关监督署一直设在今河北省山海关市,负责征收西起山海关、东至大东沟整个辽东半岛各口岸的进出口税赋。
山海关位于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是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重要关隘。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在此设立山海卫。清代裁撤卫所,山海关改属永平府临榆县所辖,因此也称榆关。“邑在元代以前人烟稀少。明初立卫,皆隶军籍,土著者无多,且征调频兴,迁徙莫定。至清修文偃武,休养百年,乃改卫为县,立甲编社,其乡村之联络、市集之辐辏大胜前朝”。(1)清前期,随着东北地区和关内商品流通的繁兴,山海关开始成为税关。康熙“十九年,开山东海禁,令查船户匿税,差满部员督收潼关、山海关税课”。(2)三十三年(1694年)“设立山海关,差官管理”,(3) 征收关税。“四十六年,以金州、牛庄交山海关监督巡察越关漏税”。(4)以及“从四十六年起,在辽东半岛沿海的牛庄、熊岳、复州、金州等处海口设立分税口,对海船所载商货征税,统归山海关管辖”。(5)乾隆十六年“山海关海、旱各口共有三十一处,近者距关一二百里,远者至千有余里”。(6) “二十九年……岫岩城属这鲍家码头等七口岸海船商税,归山海关监督设局征收”。
位于北京故宫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关税档案中,保存一份嘉庆年间的税收“清单”。较详细地开列了山海关所属海,旱诸口出入船只及所征税银数量。对我们了解由海关所辖税口征收税额的多寡,进而反映出营口港当年的概貌颇有益处。现抄全文如下:锦州属天桥厂、小马蹄沟二海口,出入沙、鸟、卫船一千三百六十五只,征税银二万五千六百零六两九钱九分六厘;比较前任监督德新任内计船多二百七十五只,所征税银少一万七千三百七十二两七钱三分一厘。
牛庄属没沟营、耿隆屯二海口,出入沙、鸟、卫船七百二十八只,征税银二万一千八百九十九两五钱八分八厘;比较前任监督德新任内计船少三百二十五只,所征税银少一万五千六百二十八两零七分五厘。
盖州属连云岛海口,出入沙、鸟、卫、东船一百四十七只,征税银九千五百六十四两五钱五分三厘;比较前任监督德新任内计船少十六只,所征税银少二千二百三十两零六钱六分五厘。
岫岩属红旗沟、大孤山、青堆子、尖山子、英纳河、鲍家码头、小沙河七海口,出入沙、东船五百七十只,征税银七千七百七十一两三钱一分五厘一毫九丝;比较前任监督德新任内计船少五十只,所征税银少一千八百十两零二分四厘八毫一丝。
复州属娘娘宫、五湖嘴二海口,出入沙、鸟、卫、东船一百十四只,征税银一千二百四十九两五钱六分;比较前任监督德新任内计船多二十二只,所征税银多三十四两五钱六分七厘。
金州属皮子窝、青山台、金厂、石槽、红土崕、和尚岛六海口,出入沙、鸟、卫船三百六十二只,征税银一万零四百两零七钱九分六厘;比较前任监督德新任内计船少三十三只,所征税银少一千四百二十九两四钱零八厘。
锦州、义州属松岭子、新台、梨树沟、清河、九关台五边,出入车辆驮驼肩挑,征税银六千一百七十五两四钱八分九厘;比较前任监督德新任内多征税银二百八十六两四钱零五厘。
以上监督承露一年任内各海口所到有货船只、无货船只共三千二百八十六只,并各边口车辆驮驼肩挑,征税银共八万二千六百六十八两二钱九分七厘一毫九丝;
比较前任监督德新任内共计船少一百二十七只,所征税银少三万八千一百四十九两九钱三分一厘八毫一丝。
这份“清单”原本无年月记载,但从其它档案中查到承露为嘉庆三年的山海关监督,德新为嘉庆二年的山海关监督。故“清单”上报的应是嘉庆三年的税收,并与嘉庆二年进行了对比。
“清单”所列的山海关征税海、旱各口共25处。现将“清单”所列嘉庆二、三年山海关所征海、旱各口税银数额列表如下:
表1 嘉庆二、三年山海关所属海、旱各口征收税银统计(8)
———————————————————————————————————
嘉 庆 二 年 嘉 庆 三 年
所 属 口 岸 征收税银(两) 占总额% 征收税银(两) 占总额%
———————————————————————————————————
锦州属二海口 42979.727 35.57% 25606.996 30.98%
牛庄属二海口 37527.663 31.06% 21899.588 26.49%
盖州连云岛海口 11795.218 9.76% 9564.553 11.57%
复州属二海口 1214.993 1.01% 1249.56 1.51%
金州属六海口 11830.204 9.79% 10400.796 12.58%
岫岩属七海口 9581.34 7.93% 7771.315 9.40%
———————————————————————————————————
以上各海口合计 114929.135 95.12% 76492.808 92.53%
———————————————————————————————————
陆路五边口合计 5889.084 4.88% 6175.489 7.47%
———————————————————————————————————
总 计 120818.229 100.0% 82668.297 100.0%
———————————————————————————————
表1显示,嘉庆三年征收税银82668两,嘉庆二年为120818两。而嘉庆二年清廷户部所订的上缴税额为“山海关,四万九千四百八十七两”。(9)山海关所属各海口中以锦州和牛庄征税最多。嘉庆二年锦州海口征银42979两,占“清单”所列税收总额的35.6%,牛庄口稍次之,征银37527两,比锦州少4500两,占总额的31%。
山海关所属各海口进出船只数量也以锦州和牛庄为最,现依“清单”统计如下:
表2 嘉庆二、三年山海关所属各海口出入船只统计(10)
—————————————————————————————
嘉 庆 二 年 嘉 庆 三 年
所 属 口 岸 船只数 占总额% 船只数 占总额%
—————————————————————————————
锦州属二海口 1090 31.94% 1365 41.54%
牛庄属二海口 1053 30.85% 728 22.15%
盖州连云岛海口 163 4.78% 147 4.47%
复州属二海口 92 2.69% 114 3.47%
金州属六海口 395 11.57% 362 11.02%
岫岩属七海口 620 18.17% 570 17.35%
—————————————————————————————
总 计 3413 100.0% 3286 100.0%
—————————————————————————————
表2可见,嘉庆二年锦州进出船只1090只,占船只总数的31%;嘉庆三年为1365只,占总数的41%。牛庄稍次之。嘉庆二年为1053只,占总数30%;三年为728只,占22%。这二处进出船只合计超过2000只,占沿海各口进出船只总数的60%以上。
牛庄地处辽河、太子河下游左岸,海城县城西20公里。远在汉唐时期就是一屯戍要塞。“金代建城,后金天命八年(1623年)重修,元朝时称牛家庄,后简称牛庄”。(11) “明代属辽东都司之海州卫,清代属奉天省海城县。……顺治年间置牛庄城防守尉,设章京驻防,康熙二十一年设巡检司,乾隆十三年增设四品协领”。(12)牛庄是东北境内最古老的海运码头之一,码头位于牛庄城北4公里的小姐庙村,“因有小姐庙(枭姬庙)而得名”。(13)明代由海路向辽东运送军需物品多运至此。清初“海禁未开时,南商浮海,由三岔河至省(枭)姬庙河口登陆入牛庄市场”。(14)清康熙十九年开放海禁后,牛庄很快成为南方海船贸易的重要码头。因开禁当时此地尚未征税,因此有;“辽左海禁即弛,百货云集,海艘,自闽中开洋十余日即抵牛庄,一切海货有更贱于江浙者”。(15)
清中叶以后,由于辽河河道的淤浅,大型海船不能进入,海运码头即向下游的田庄台、营口转移。而牛庄逐渐成为内河航运码头。辽北平原的农产品多在此集散,转运营口。民国年间,牛庄全城商铺400余家,仍为“海城县第一巨镇”。(16)
营口(没沟营),又称西营子。清前期为盖平,海城两县分辖。清宣统置营口直隶厅。据盖平县志载,营口“距县城西北七十里,昔为海城盖平分辖。以老爷阁为界,曰东没沟营,西没沟营,东属盖平,西属海城,南省则总称之为牛庄”。“营口为辽河下游之口岸,奉省沿海一大商埠也。辽河……入口上溯十三海里,河之右岸即营口商埠。辽河港口旧在营口上游三十海里,地曰白华沟,以河底逐年淤塞,巨舟不能容,乃移向下游右岸之田庄台碇焉。曾不数年此地亦患淤浅,复移向下游左岸之兴隆台,阙后是处又淤塞,乃三迁而至今之营口,时在前清道光初年。西营子天后宫内有碑记此事”。(17)
然而,从嘉庆“清单”的记载来看,没沟营成为辽河海运码头的时间至少不会晚于嘉庆初年,而并非如《营口县志》所述在道光初年。“清单”中明确记载:“牛庄属没沟营,耿隆屯二海口,(嘉庆三年)出入沙、鸟、卫船七百二十八只,征税银二万一千八百九十九两五钱八分八厘”。以上论述,无可争辨地说明,此时的没沟营已是辽河最主要的海运码头之一,与耿隆屯海口同属牛庄防守尉管辖。至于耿隆屯是否是指营口和田庄台之间的兴隆台港,不得而知。总之耿隆屯为一不出名的小港,总体海运业务都在没沟营。此时的营口应相当繁华,而绝非如《营口县志》所载“营埠当清代嘉道年间,滨海斥卤,旷无居人,地仅四区,亦一隅小村落而已 ”。
(1)民国《临榆县志》卷6 (11)(13)(16)民国《海城县志》
(2)(4)(7)(9)《清史稿》志一百 (12)《嘉庆重修一统志》卷60
(3)雍正《大清会典》卷52 (14)宣统《海城县志》
(5)《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三卷 (15)《辽左见闻录》
(6)《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一辑 (17)《营口县志》
(8)(10)《清代前期的山海关与东北的沿海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