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才首发】 当年卫夫人作《笔阵图》之后,王羲之曾写了一篇文章,对《笔阵图》进行了评论,名为《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相对于《笔阵图》,《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似乎不是很好理解,王羲之将写字比作行兵布阵,将自己置入一场战争之中。
王羲之的这篇文章,也直点自己少年时师从卫夫人,认为卫夫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书法家。然后又游遍名山,然后“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最后发现卫夫人的书法有很多不足,于是改换门庭,从各种碑文中学习。
从这篇文章中看,王羲之真正的成就并不是来自卫夫人,而是学众家所长,师从碑文。这也可以理解,因为王羲之的成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王羲之的这篇《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之所以不如《笔阵图》出名,并不是文章问题,而是人总喜欢宣传自己理解的东西,《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太难理解,遂被遗弃。真想学习书法,看一看还是非常有益的。
附录: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 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黑,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不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 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钟繇弟子)常作此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竖,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如列阵之 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之坠石,每作一勾,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翼乃读之,依此法 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余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惟有章草及章程行押等不用此势,但用 击石波而已,其击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泰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时年五十有三。惑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新三才首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
責任編輯: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