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帝国星台遗址附近出土的祭祀礼器——紫薇垣星纹大口罐,陶身外壁上的白色斑被考古认定为是表示星象的星点。
位于佳县方塌镇方塌村的秦帝国星台遗址,当地人称“拴马桩”。
秦帝国全天星台遗址位置图,整个星台布局(虚线内)轮廓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
【新三才首发】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命令驻守上郡的大将蒙恬办了两件举世瞩目的大事:一是修筑了万里长城﹔二是修建了一条类似今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陕北俗称「 皇上路」「圣人条」。
现经陕西省榆林市考古人员贺青海等人考察发现,大将蒙恬历时六年修造了一个以陕北榆林为中心的星台群。
星台分布范围,东临黄河,西界大边长城,南起秀延河下游,北达鄂尔多斯高原东北部。分属陕西省榆林市清涧、绥德、吴堡、米脂、佳县、靖边、横山、子洲、榆阳区、神木、府谷11个县(区)、延安市子长县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属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占据了大半个秦上郡。
研究发现星象台与天空的星宿存在对应关系,总体轮廓为女娲补天形状。女娲头朝北足向南,侧身、昂首、挺胸、丰乳、长腰、鼓腹、两腿分立、前踞后直、臂屈平举,似乎正在补天。并且在测算之后发现,按当时的度量衡计算女娲身高约为809秦里(折337公里),体宽约365秦里(折152公里),身高与体宽的个位数刚好可以像征"九五之尊"的意思。"九五之尊"在古代是帝王 的代称,因此女娲的身高与体宽是具有像征意义的。在实地考察中还发现女娲形星台群自下而上共分九层。每层各有其名,各含有不同的若干星宿或星官,这不仅印证了"天有九层"的古老传说,也表明当时中国古代的宇宙学说——盖天说仍占据统治地位。且每层天又分别对应秦帝国的疆域山川,郡县城障,宫廷苑囿,文武百官,军队、监狱,社会百业,日常生活等,总体反映人类社会和国家的现实与意志,进而将全天星象重新予以组合、布置,做到 了天、地、人融为一体。
通过实地考察和推算,考察人员发现共有1424个星象台与天空332个星宿或星官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通过考察和分析发现这些星象台对应着秦帝国时的332个星宿或星官,比如天狼星是单颗,北斗七星是多颗,这些星数加起来就可以得到1424颗星,由于和地面的星象台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正好得出是1424个星象台。这1424个在山顶、山坡甚至沟底夯筑或铲削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用来观星、祭星、占星的星象台。
负责秦帝国全天星台课题研究的榆阳区古道研究所、文体事业局有关考古人员介绍,在利用航测地图及参照后世全天图和唐代瞿昙悉达的《开元石经》等文献资料,并实地考察后他们发现,一些重要星台旁还曾设有观象所,附近设有祭星台,并置放或掩埋陶器、青铜器等礼器。考察表明,秦帝国时期,郡、县、军城、亭障、长城、道路以及秦直道南端甘泉宫也普遍设有星台。当时的统治者通过观星、祭星、占星 这种独特的方式方法来预测军国大事,广大庶民亦希望观天象知晓社会变异或自身的生计。这一习俗,至今仍在陕北一些地方流行。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副院长、秦汉史研究专家徐卫民教授说。「秦朝时,中国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天文学观念。1977年,湖北发掘出一座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考古人员发现在一只漆箱的盖面上绘有一幅彩色天文图,并且上面已经标有二十八宿的名称。后经科学测定曾侯乙墓的年代为公元前433年左右,这表明在公元前5世纪初或者更早,中国就有了完整的二十八宿体系。从秦朝当时的天文水平和其它科技发展条件来说,秦朝有建星台群的可能,很多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秦朝的都城咸阳的宫殿都和天上的星辰有对应的关系。当时陕西的渭水被当成了天上的银河,而渭河两岸的一些宫殿包括渭河北岸咸阳宫、渭河南岸的兴乐宫都和天上的星宿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