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才首发】哈佛大學,常被直接稱為哈佛,是一所本部坐落於麻薩諸塞州(麻省)劍橋市的私立研究型大學,並因其歷史、學術地位、影響力、財富等因素而獲評為世上最享負盛名的學府之一。
哈佛於1636年由當地的殖民地立法機關立案成立,迄今為全美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並擁有北美最古老的校董委員會。最初人們稱之為「新學院」,該機構為了感謝一名年輕的牧師約翰·哈佛為了這個學校所作出的捐贈,而改名為「哈佛學院」。美國南北戰爭後,當時的哈佛學院校長查爾斯·艾略特將哈佛各個學術機構綜合成了一所研究型大學,並增添了小班授課以及入學考試,而這些模式同時也影響了國家的中高等教育政策。自此以後哈佛學院亦成為美國大學協會其中一個原始成員,並在經濟大蕭條及二次大戰後進一步修改了課程及收生政策。之後後與拉德克利夫學院合併成為了男女校。
隨著不斷的發展,哈佛大學為全美最難入讀的學府之一。學校還有眾多知名人士。此校校友涵蓋8名美國總統及多國領袖與政治要員,亦培養了62名富豪企業家及335位羅德學者,是全美培養名人最多的高等學府。另外,也有152名諾貝爾得獎者現在或曾經在哈佛學習或工作。
擁有這樣豐富歷史地位的哈佛大學,卻因其招生比例的問題,長期以來備受詬病。如今,针对的是亚裔美国籍學生的招收問題,一樣讓社會大眾再度懷疑哈佛大學的不公正。亚裔是美国增长最迅速的种族,但20年来,他们在哈佛大学本科生中所占的比例却一直变化不大。为了进入顶尖学校,亞裔學生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简称SAT)的成绩必须比白人学生高出大约140分。2008年,在哈佛大学所有SAT成绩非常高的申请者当中,超过一半的人都是亚裔。然而, 他们在新生中所占的比例仅为17%(现在为20%)。
对于这种现状,一个最常见的理由就是,许多亚裔美国申请者能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但是缺乏创造力或领导力等抽象的品质。早在1988年,哈佛大学招生主任威廉·R·菲茨西蒙斯(William R. Fitzsimmons)就表示,他们在“课余标准上的表现稍差”。
有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已經連續三年參加留學生的面試哈佛大學面試官透露,學校考查學生時會參考兩部分內容:一是學生遞交的書面申請資料,另外就是學生的面試成績。對這兩部分內容進行考核的是兩個不同的團隊,考生只要有任何一方面不過關,都不能被學校錄取。這位面試官表示,哈佛大學在對學生面試的時候主要考查三個方面:
一是學術表現,即學生的在校成績,與同齡人相比,其考試成績如何。一些學生會參加課外競賽,這些競賽成績也是校方要了解的範圍。二是學生的潛在影響力或領導能力。可以是學生在各種國內、國際活動中獲得的相應認可,也可以是學生參與的各種課外活動。這類活動的規模大小並不重要,但要在一定範圍內有影響力。例如2008年參加面試的一名學生,他在高中時曾組織一些 同學到山區當志工教導學生。雖然那次活動參加人數並不多,但這樣的經歷讓校方非常看重。三是學生的個人品質。哈佛希望錄取的學生是有理想、對人生有規劃,並懂得把握未來的人。他們希望學生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和正確的人生態度。面試官表示,中國孩子相對比較容易出現的問題是:父母和老師讓我幹什麽,我就幹什麽,一些孩子缺乏自己的想法。
但是亞裔學生方面也有一些突出的成功案例,曾經有一個參加面試的孩子很喜歡蝴蝶,從小就制作蝴蝶標本,上高中後,他還在網上建起了蝴蝶數據庫,並透過研究蝴蝶注意到人與動物的共存問題。他甚至還發表了一篇論文,闡述蝴蝶遷徙對環境的影響。因為對自己愛好的堅持,這個孩子最終順利通過了哈佛的面試。
相關的突出例子還有很多,针对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逾10万名申请者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种族和课外成就之间并无显著的相关性。每個人的成長經歷跟成長環境都不盡相同,几乎没有什麼固定的客觀证据能证明亞裔學生就真的課餘標準表現差勁。
事实上,不是亚洲人的优点比白人少;而是他们更容易被认定为缺乏个性,个中原因则是亚洲人经常被描述为缺乏特色,甚至彼此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一個世紀以前的哈佛大學裡猶太人佔很大比例,1922年,犹太人在新生中所占比例为21.5%。當時的校長哈佛校长A·劳伦斯·洛厄尔(A. Lawrence Lowell)曾发出警告,“犹太人的入侵”将“毁灭哈佛”。当时,本土主义的勃发促使有关方面对移民进行了严格限制,哈佛大学的招生委员会开始利用“个性与适合与否”的含糊标准来限制犹太人入校。在隨後的三十年裡,我們透過各種數據能夠看出這些做法確實成功地限制了猶太人在哈佛大學求學的人數。但是在隨後的幾十年裡,犹太人为美国人的生活做出的贡献可谓有目共睹。所以時至今日,我們不能否定之未來的美國社會,亞裔美國學生的對美國社會的影響與貢獻會比曾經的猶太人少。
哈佛大學留學生考試面試官認為,面試不應該設置所謂的不同種族的錄取率或者淘汰比例。只要學生夠優秀,就能拿到”通行證”。
(责任编辑:顏靜璇)
(新三才首發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