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5年11月16日 星期日

传统中国文化道德

王淇诗作《梅》:不惹凡尘独高洁

林雨

2025年11月14日

AA
梅花也好,诗人也好,修炼人也好——他们所追求的,皆是内心的清静与自足,无需外界的评判与承认

林雨

2025年11月14日

0
0
0
AA
梅花也好,诗人也好,修炼人也好——他们所追求的,皆是内心的清静与自足,无需外界的评判与承认

0
0
0
0
0
0
AA

2025年11月14日

林雨

2025年11月14日

林雨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宋代诗人王淇的《梅》别具一格。古人咏梅,往往称赞其高洁坚贞,而王淇却反其道而行之,写的是那株不愿被世人品评、不求被人赞叹的梅花。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梅花生于尘世,却能独立于尘世之外,洁身自好,不染红尘。即便生长在竹篱茅舍之中,也甘于清贫,安然自得。梅花向来不择土壤、不计环境——陆游所写“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正是它孤傲自立的写照。

以梅喻己,诗人实在是借梅花自励:即便身处简陋之地,仍可守心若竹,过平淡而自在的生活。他以梅花言志,表示自己不慕荣华、不逐浮名,愿以平常心安度光阴。

诗人眼中的梅花——“不受尘埃半点侵”——与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品格是一致的,皆为高洁之象征。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王淇在此似有微讽之意。他认为,林和靖(即林逋)将梅花人格化,以“梅妻鹤子”自居,反倒让原本清静孤高的梅花,惹来人间的不断评说。梅花本应独立寒香,不应成为世人谈资。人们对梅花的评议,或许正如诗人所感叹——不免有失于敬。

世人常以有限的理解去评判超越世俗的存在。正如人只知“如来”而不知更高境界的神佛,神不示人更高之理,并非吝啬,而是因为人心未能承受。若以凡情妄论神圣,实是一种不敬。这与人们对梅花品头论足的态度,何其相似。

真正的高洁,是不求闻达于人,也不愿被俗世笑谈。清雅与高尚,本是内在的品行修为,与他人评价无涉。

人以为敬神,神便感激;其实于神而言,人的态度并无可重之处。今日修炼之人亦然,世人的态度不过决定自己的命运,与修炼者无关。修炼者不执著于人心荣辱,正如梅花不为尘世所扰。

梅花也好,诗人也好,修炼人也好——他们所追求的,皆是内心的清静与自足,无需外界的评判与承认。

免费订阅精彩内容免费订阅

標籤: 梅花,爱莲说,人格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