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

史海鈎沉故國回首

民国教育投入占财政预算几何?

李仲荃

2013年11月20日

AA

李仲荃

2013年11月20日

0
0
0
AA

0
0
0
0
0
0
AA

2013年11月20日

李仲荃

2013年11月20日

李仲荃

民国元年出版的小学课本

1912年中华民国一成立,孙中山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随后,教育部便明文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

1946年制定的教育纲领性文件《教育宪法》更是强调对教育的投入。“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县、市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不仅如此,《教育宪法》还规定:“六岁至十二岁之学龄儿童,一律受基本教育,免纳学费,其贫苦者,由政府供给书籍。己逾学龄未受基本教育之国民,一律受补习教育,免纳学费,其书籍亦由政府供给。”“各级政府应广设奖学金名额,以扶助学行俱优无力升学之学生。”

另外,《教育宪法》规定:“国家应保障教育、科学、艺术工作者之生活,并依国民经济之进展,随时提高其待遇。”1927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400元,副教授为400—260元,讲师为260—160元,助教为160—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120元、30元。当时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元,普通警察一个月2块银元,县长一个月20块银元,而国小学老师一个月可以拿到40块银元。这就是说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的最低工资竟是县长工资的两倍。除抗战胜利后发生通货膨胀,使得教师薪水赶不上物价上涨外,一般来说教师的工资相对其他行业来讲都是比较高的。即使是薪水最低的九级教员,也比普通工人强多了。

抗战时国民政府在教育上投入的经费仅次于军费。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当时的民国政府却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学者何兆武回忆:西南联大的学生不仅免学杂费,而且还免每天的午餐费,学生上学有困难还可以申请助学救济金,助学救济金在大学毕业后可以不还。据粗略统计,当时由中学到大学毕业,完全依赖国家贷金或公费的学生,共达128000余人,这其中就包括了“两弹一星”元勋钱骥、姚桐斌、邓稼先、程开甲、屠守锷、陈芳允、任新民、朱光亚、王希季等人,以及李政道、杨振宁两位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八年抗战期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575人(99%)。这就是说,经过八年抗战中国的大学不仅没有被战火摧毁,而且比战前还强大。大学的整体水平非但没有下降,相反很多专业领域还有了明显的提升。中小学教育也全部免费,学龄前的儿童入学率从战前的43.4%上升到了胜利前的76%,初等学校学生数量几乎是战争爆发后的2倍。在职业教育方面进步更加明显,在校学生人数由战前的7000人增长到了25000余人。

民国时期的教育之所以能在战火纷飞中屹立不倒,且排名世界前列,是与当时政府对教育的认识有很大关系。抗战最困难时蒋介石曾说:“我们切不可忘记战时应作平时看,切勿为应急之故而丢却了基本,我们这一战,一方面是为争取民族生存,一方面就要于此时期改造我们的民族,复兴我们的国家,所以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

(文章来源:《杂文选刊》2013年10月下)

(责任编辑:石振麟)

 

免费订阅精彩内容免费订阅

標籤: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