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4年10月8日 星期二

文学艺术世界文学

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 藝術總監談莎劇的普世

汪水

2016年4月23日

AA

汪水

2016年4月23日

0
0
0
AA

0
0
0
0
0
0
AA

2016年4月23日

汪水

2016年4月23日

汪水

【新三才訊】2016年4月23日是英國文豪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4.23)逝世400周年。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曾經參與了多次「兒童莎士比亞夏令營」的活動,他表示選中莎翁的劇作為素材是因為他的作品觸及了許多人性的深刻部分。

以下就是耿一偉在接受清華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梁文菁訪談的部份內容︰

◎您之前參與了多次兒童莎士比亞夏令營,請告訴我們那是什麼樣的活動?

▲當時是跟人本教育基金會合作,他們暑假都有夏令營活動,請我去開課,我的想法是以莎士比亞為主題,有一個小小莎士比亞工作坊,後來他們還常常叫我去帶老師,再讓老師去帶。當時想法是這樣:怎樣找一個素材,而且它已經有很多資料、又有普世性?那時討論很久,我覺得做莎士比亞是最好的。 最大的原因是,莎士比亞故事有卡通、各式各樣的繪本等形式,有很多兒童可以看的資料。這些小孩子利用這些莎士比亞的題材去做一些演出,他們以後長大,隨著生命經驗的不一樣,也可以對莎士比亞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我那時做的比喻是,我把他們帶到遊樂園門口,他們在遊樂園門口玩了一下,但是他們長大了,還可以再去。比如,對於小孩子最重要的是故事,可能對他們來說還沒辦法體會文學性。但慢慢地等他們到國中,如果有興趣,再真正去讀劇本,就可以學到文學性的東西。甚至到了高中、大學,他可能去接觸到原文。

每年夏令營都會挑一個劇本,讓學生作為主要製作的方向。小孩子很容易理解莎劇的故事,因為莎劇的故事情節可以很容易講完,這代表莎劇基本上是一種大眾劇場的東西。我們做過一個練習,是表演練習裡面會有的,用一分鐘講一部莎劇裡面在講什麼。用演的再加講的,你會發現其實一分鐘就足夠。《羅密歐與茱麗葉》、《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冬天的故事》,一分鐘都可以講完。

有兩件有趣、讓我印象深刻的事可以講。第一個是,莎劇裡面有很多可以讓兒童接近的角色,像是很多在談母子或父女之間的關係,所以小孩子對《李爾王》,尤其是女孩子對《李爾王》非常有感覺:爸爸為什麼要測試我愛不愛他,對他們來說這故事很有感覺。另外有一次,有一組厲害到把兩個故事結合在一起,好像把《威尼斯商人》跟《仲夏夜之夢》結合成一個故事,前端和後端是借錢,中間是在森林裡發生了一些事情。

小朋友做莎劇,可以把莎翁去神秘化。我舉個例子,昨天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哈姆雷特》來台北演出,總監多明尼克•壯古(Dominic Dromgoole)做演前導讀,提到劇本裡有很多的台詞不全然是莎翁自己親筆寫,有時是演員記錄再抄下來。我認為以前的莎劇比較接近現在的電影劇本,莎士比亞是導演兼製作人,還是編劇,是個很愛錢的人,所以裡面有很強的商業性,會隨著卡司、演員而去改變台詞的寫法。比如說,《哈姆雷特》後面會講哈姆雷特你很胖,主要原因是當時跟莎劇合作的重要演員是個胖子,或者《李爾王》裡的弄臣,是為了當時劇團的團員、一個很重要的喜劇角色,為他而設計。你必須要去想像,他是一個製作公司,他會依據他們的需要而改變角色。隨著他的團越來越大,故事裡的老人就越來越多,主角越來越以老人為主,所以莎劇其實是個非常生活的東西。

◎ 這讓我想到,2014年呂柏伸導演幫兩廳院策劃了《莎士比亞•台灣製造》的展覽,我幫忙規劃了一些周邊活動,其中一項是請山宛然的黃武山,跟小朋友以《仲夏夜之夢》的布袋戲為題材,做一場工作坊,那場非常受歡迎。通常免費活動都有人報名不去,但那場連備取的都出現了,小孩都玩得很開心。

▲我常常跟大人講,比如說,小朋友愛看的卡通《獅子王》,是改編自《哈姆雷特》。我們有很多例子,西方一直把很多莎翁的戲劇改成現代版的電影。就文學上,莎翁可以給我們的啟示是,一個傳統的東西如何持續地保有生命。我覺得傳統如果要能夠延續,有些東西必須要丟掉。

像昨天看的《哈姆雷特》,男主角是一個黑人,他也可以說他是哈姆雷特,但他爸爸可能是一個白人演的,這不重要。他說他是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京戲裡面一桌兩椅就是這個意思。但是因為他只留下文本,把表演跟演的方式及導演全部都開放,所以可以跟現代的觀眾對話。對莎士比亞時期的觀眾來講,台上的演員角色服裝,和台上談的事件和議題都是屬於同個時代。所以對他們來講,不會覺得莎劇是傳統戲劇,他會覺得莎劇就是《娘家》、《夜市人生》。

莎劇今天之所以有生命,是因為今天推動莎士比亞的人,他們很樂意看到日本人用歌舞伎、能劇的方式來演莎劇。他們不會說,「你們破壞了我們的傳統」,他們會說,「很棒!你們給予我們的傳統新生命」。傳統要延續,勢必要在現在找到能對話的方式。

◎ 您在教書時也會教編劇,您自己也出了編劇的書。最近您也推薦了一本莎士比亞編劇的書給大家,為什麼?

▲ 這本書(《與莎士比亞同行》)的構想很簡單,主要用莎翁的編劇技巧去談電影。我自己覺得,莎翁之所以有現代生命,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為電影。因為電影常有主要情節跟次要情節,靠蒙太奇手法剪輯。而莎翁的劇本本身就是非常電影性,因為它也有主要情節跟次要情節。

莎劇天生有一個非常好的體質,它跟現在的電影媒材相得益彰,找到一個新的生命。而且因為莎翁沒有版權問題,有很多材料都是不用錢。英國人不會因為你把莎翁用一個原住民的版本,還是要用一個台語的、客家戲的版本,在那邊抗議,他們都很歡迎,所以我覺得很棒。踩在莎翁上,既可以找到自己又可以找到全世界,莎翁有他的普遍性在這裡頭,因為他觸及了人性的深刻部分。電影是現代最重要的媒材,台灣都說要講電影產業,可是其實就電影來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上游嘛,就是關於編劇這件事情。

大家都不要忘記一件事,西方在還沒有電影之前,已經有一個非常強的兩千年的講故事傳統;而且可能在四百年前,就有莎翁這種很適合馬上就可以改編成現代故事的東西。我的初衷其實很簡單,就是怎麼樣可以協助現在的讀者去覺得莎士比亞很有趣,我覺得最好的方法就是協助他們去看,你看《阿凡達》、《鐵達尼號》,每部電影後面其實你都可以看到莎士比亞耶。

 

 

出處︰《與莎士比亞同行:著述、演繹、生活》
責任編輯︰汪水

免费订阅精彩内容免费订阅

標籤: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