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4年10月6日 星期日

文学艺术翩翩起舞

唐朝的霓裳羽衣和胡服時尚

柏興

2023年3月4日

AA

柏興

2023年3月4日

0
0
0
AA

381 阅读

0
0
0
0
0
0
AA

2023年3月4日

柏興

381 阅读
381 阅读

2023年3月4日

柏興

381 阅读

【新三才編譯首發】霓裳羽衣是中国唐朝时期出现的一种颇为神秘的华服。身着霓裳羽衣的大唐贵妃,婆娑起舞,衣袂飘飘,出尘如仙,嫣然含笑。诞生于开元盛世的霓裳羽衣见证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琴瑟和谐,阅尽了李唐王朝的鼎盛辉煌,却又淹没于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这件充满传奇色彩的服饰,并没有留下可靠的资料供后人了解和欣赏。当年唐玄宗创作了音乐《霓裳羽衣曲》,杨贵妃创作了舞蹈《霓裳羽衣舞》,而大诗人白居易则创作了《霓裳羽衣舞歌》。尽管如此,霓裳羽衣到底长什么样子,并没有人确切的知道。可以说,霓裳羽衣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一万个人的心中,会有一万套霓裳羽衣,每一套都美不胜收。

霓裳的形与神

中国人的基本服制,上衣下裳,穿在下面的围裙叫裳,所以霓裳,就是一种女裙。

有一个关于女裙的故事。相传西汉汉成帝的第二任皇后赵飞燕,以絕世美貌著称,且能歌善舞。一次,赵飞燕穿着云英紫裙,在四十尺高的瀛洲榭上跳舞,突然刮起大风,眼看赵飞燕将被大风吹跑,汉成帝急忙命令乐师们拉住她的裙子。裙子被抓得皱皱巴巴,却因此成就了一种时尚,从那以后宫女们会专门把裙子折叠出褶皱,美名其曰“留仙裙”。后来受其影响,出现了纵向很多褶皱的百褶裙。沿着这个思路发展,唐朝时期出现了条纹裙,干脆把纵向线条直接用色彩进行了固化。

霓裳的霓,指的应是裙子的颜色。在《尔雅》当中有这样一句话:“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暗者为雌,雌曰霓。”可见,霓是伴随着彩虹出现在外圈的另一道色序相反、亮度较小的彩虹。虹属阳,为雄;霓属阴,为雌。从这个解释出发,如果取形似,霓裳应该做成彩色的条纹裙,唐朝的纺织技术已经能够实现。然而,唐朝对色彩的运用一般是比较浓重的,因此用这种方法制作的裙子能否体现出那股仙气,是有疑问的。所以,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取神似。

相传有一年的中秋,唐玄宗正在赏月,突然动了到月宫里玩一圈的念头。恰好这时身边有一个道教的天师,现场作法,将唐玄宗送到了月宫。进入广寒清虚之地,他看见几百位仙女身穿素练,翩翩起舞,轻盈曼妙,同时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

素练,就是白色的裙子。而在此之前,人们就把白裙称为霓裳。比如屈原的《楚辞·九歌·东君》中就曾写道,“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当裙摆足够大,站立的时候就会在表面形成纵向波纹。这些波纹在光线照耀下,首先会呈现出明暗相间的效果;如果用的是丝绸,表面会有流动的光影;甚至如果密度合适,还会通过光的衍射,形成各种光晕。流光溢彩,飘忽不定。

按这个思路,霓裳就是白色的大摆裙子——恰好唐代的裙子正是裙摆大、皱褶多。现代的确有研究者认为,霓裳有条纹裙和白丝裙两种。

羽衣的真与假

在中国古代,羽毛很早就与成仙得道联系在了一起,有所谓,羽化登仙。而在服装上使用羽毛,在杨贵妃之前就开始了。唐中宗和韋皇后的小女儿安乐公主,就曾经制作了两件百鸟裙。《旧唐书·五行书》中记载:“中宗女安乐公主,有尚方织成毛裙,合百鸟毛,正看为一色,旁看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百鸟之状,并见裙中。”不同鸟类的羽毛,由于结构不同,尺寸不同,对光的反射和衍射都不同。

《旧唐书·五行志》中记载,“自安乐公主作毛裙,百官之家多效之。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这种奢侈和残忍,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唐玄宗发动政变,杀了安乐公主,并在大殿之下一把火烧了宫中所有的奇装异服,包括那些用羽毛做的衣物。

所以,杨贵妃所穿的羽衣,很可能不是真正的羽毛制成。之所以名为羽衣,应该是用丝绸做成了像羽毛一样轻盈、或者裁剪成羽毛形状、或者是画了羽毛的上衣而已。这一点,也可以用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中的描写来印证。全诗虽然两次提到羽衣,但都是霓裳羽衣连用,作为音乐和舞蹈的名称而已。与多处描写霓裳不同的是,全诗没有出现过任何有关羽毛形象和质感的描述,显然他并没有真正见过用羽毛做的上衣。

人们发现,中国古代女性一直在努力把自己打扮成凤凰的样子。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虽然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穿在了一个特定的她身上,但这套裙装背后牵扯到的是漫长的历史和众多的女性。为什么中国女性觉得羽衣为美?为什么觉得有纵向条纹的长裙为美?这些审美倾向与古代凤凰图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凤凰既跟羽化登仙的神秘相通,又跟荣华富贵的希望相接,所以人们崇拜凤凰。而崇拜凤凰,在潜意识里以凤凰为美,进而模仿凤凰的形态,就有了顺理成章的逻辑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那么女子如何成凤呢?能成为王后皇妃的,只有极少数人,但是能够打扮得接近凤凰的样子,至少也可以获得一种审美心理的满足。

在这里,不妨把古代女性的服装跟凤凰做个简单对比。

首先,古代女子有一种头饰,名字就叫凤冠,是皇后戴的。到南宋以后,民间女子结婚也戴凤冠。其他的头饰,虽然不是凤冠,但也与凤凰头顶造型形似或神似。

第二,古代女子的袖子,早期没有那么大,但随着面料加工能力提高,供应越来越充分,加大袖口就有了物质基础。尤其到唐朝,说袖子变成了一对大翅膀,也毫不夸张;即使穿了紧窄的袖口,也往往会有披帛,以加强翅膀的感觉。穿羽衣,或者裁剪成羽毛的形状,更是模仿飞鸟,而飞鸟当中最高级的当然是凤凰。

第三,古代女子的裙子,普遍为长裙,长裙当然与汉代以前没有封裆裤有关,但是长裙也与凤尾具有相似性。赵飞燕的留仙裙,之后的百褶裙,唐朝的条纹裙,以及后来的月光裙、凤尾裙,强调的都是纵向线条,这也与凤尾的构造相对应,因为凤尾就是一条一条的长羽毛。古代的裙子,普遍采用的是梯形,也与凤尾发散的形状具有相通性。

虽然说古人设计时不一定想到裙装与凤凰的整体形似,但在强大的凤凰图腾的暗示之下,人们会不自觉地向偶像靠近。虽然不见得一定是把图腾直接画在服装上,但下意识地在服装上采用图腾元素,也是常见的。霓裳羽衣,就是这种审美倾向的一种表达。

唐代诗人滕潜写过一首《凤归云》,“金井栏边见羽仪,梧桐树上宿寒枝。五陵公子怜文彩,画与佳人刺绣衣”,就是将凤凰的花纹色彩拿来当图样刺绣衣裙。按照这个思路,汉唐时期出现的留仙裙、百褶裙、霓裳羽衣,等等,都是运用了凤凰元素的服装,都是这种美学的体现和延伸。

 从《霓裳羽衣曲》到《霓裳羽衣舞》

李隆基虽然是皇帝,但他的音乐才华,今天也很少有人能匹敌,可以说,他是古代的音乐大师。创作《霓裳羽衣曲》这件事儿在正史上的说法比较简单,说是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印度《婆罗门曲》,唐玄宗进行了再次加工创作,就有了《霓裳羽衣曲》。

但这个说法并没有交代服装对灵感的激发作用,所以后来又出现了一些民间传说。其中的一个就是前面说到的唐玄宗中秋夜神游月宫。据说神游回来的唐玄宗对仙女们所穿着的素练念念不忘,于是按照记忆将在月宫中听到的仙乐复原成了乐谱,命名为《霓裳羽衣曲》,可见正是素练激发了玄宗的创作灵感。

公元745年,在册立贵妃的仪式上,李隆基让乐队演奏了《霓裳羽衣曲》。杨贵妃听到音乐,用心揣摩,依韵而舞,编成了大型舞蹈。公元751年,杨贵妃在木兰殿跳了《霓裳羽衣舞》,唐玄宗龙颜大悦。这也就是后人常说的贵妃醉酒。

后来,《霓裳羽衣舞》成了流传数百年的大型宫廷舞,这段舞蹈和音乐便成了唐代艺术的连理枝。音乐和舞蹈问世之后,很多赫赫有名的文学大师在作品中进行了咏诵,其中包括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李煜、苏轼、柳永、辛弃疾等著名诗人。

白居易对《霓裳羽衣曲舞》更是情有独钟,多次在诗歌当中提起。比如“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霓裳羽衣舞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长恨歌》),还有“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燕子楼诗三首并序》)。于是,“霓裳羽衣”这个名字流传至今。

唐代流行时尚--“女穿胡服”

这个深目高鼻,浓髯卷发,或头戴尖顶帽,身穿开领衣,或手执胡瓶……以胡人形象为蓝本所烧造的陶俑被考古学家称为“胡俑”。有研究认为,唐代女子穿着胡人服饰是当时的一种流行时尚。

唐代是长安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长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占地面积为841平方公里,人口约100万,其中常住国外人口就有5万。唐代长安的胡人从事不同的职业,经商、开店、贸易、侍佣、戏耍的都有。大量胡人的涌入,带来了他们的文化。

文物考古出土的穿着胡服的唐人俑与戴着幞头的胡人俑比比皆是,乾陵陪葬墓出土的随葬品中,胡俑多达50余件。这些胡俑的出土,说明了中西各国人民关系密切。他们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使得西方文化也随之扎根于唐代社会,西方习俗影响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对汉族人民的服饰、乐舞等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当时,人们“慕胡俗、施胡妆、着胡服、用胡器、进胡食、好胡乐、喜胡舞、迷胡戏、胡风流行朝野,弥漫天下。

这尊唐代胡人俑的服饰装束非常引人注目,如梳辫盘髻,卷发虬髯、高尖蕃帽、翻领衣袍、小袖细衫、尖勾锦靴、葡萄飘带、玉石腰带等等,都在陶俑塑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时尚是社会变化的缩影,服装的流行趋势随着社会在不停的变化,胡人服装对汉人的影响肯定是这一时期胡人进入中原社会后的融入结果。特别是唐代流行的“女扮男装”俑或是“女穿胡服”俑均是当时社会风俗表现的特征,唐高宗、武则天时期还扩散成时髦装束之一。

(編譯:BOXING)

(文章來源:新三才編譯首發)

免费订阅精彩内容免费订阅

標籤:

评论留言